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食脸人”与僵尸想象

言轻

数起诡异事件近日登上美国各大媒体头条,其中一起是:在迈阿密州,一名男子当街啃食一名流浪汉的脸,警察制止无果后,开枪将其击毙。这起令人匪夷所思的惨案与其他几宗案例让许多人怀疑,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不少人有了“僵尸来临”的恐慌。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出面辟谣称,僵尸并不存在。据说美国的“食脸者”只是在某种毒品的作用下,才做出这样异常的举动。有学者认为,人们担忧“僵尸灾难”,代表了美国人对生化袭击的恐惧,以及对经济状况的担忧。

尽管关于“僵尸”的说法由来已久,古埃及人早在3000年前就有记载,中国的《聊斋志异》也记录过“死尸扑人”的故事,但想必多数受过科学思想和理性主义洗礼的人,都认为这些黑暗故事不过是不经之谈而已。

反讽的是,西方的僵尸文化正是在18、19世纪的启蒙时代之后,才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德古拉(Dracula)和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这两位现代魔鬼神话的黑暗双星,诞生于同一时刻:1816年6月。当时,在日内瓦附近一座别墅举行的著名宴会上,诗人拜伦构思出一个带有浪漫色彩的鬼魂小说片段,后来参加聚会的普利德瑞医生把它完善成畅销短篇小说《吸血鬼》(1819年)。听到诗人雪莱和拜伦讨论生命的电流基础以及死尸复活的辩论,雪莱的妻子玛丽瞬间就构思出弗兰肯斯坦的故事。

德古拉是神秘飘逸、温文尔雅的吸血鬼,而弗兰肯斯坦是冷酷丑陋、由尸块拼凑的魔鬼。这两者构成黑暗世界及其搭配的完整形态,德古拉(吸血鬼)代表着迷信和直觉,弗兰肯斯坦代表着科学和逻辑。

行尸走肉的形象为什么恰恰风靡于强调理性的启蒙时代之后呢?其原因或许是“理性”当时被过度神化,理性被认为是人的本质,让人成为人,理性居于世界的核心地位。诡异的行尸走肉,是理性辩证法的反面,体现了人们对“理性丧失”的恐惧。丑陋的弗兰肯斯坦就是疯狂科学家的产物,是对科学神话的奚落和嘲讽。

1968年,行尸走肉后来出了升级版。那就是乔治·罗梅罗导演的电影《活死人之夜》里的“活死人”,这被追认为现代的僵尸文化的直接源头。自此以后,好莱坞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片:僵尸恐怖片。没有智力但是喜欢生吃人的僵尸,成为好莱坞编剧们想象世界末日情形的常用形象。里面的活死人具有现代僵尸文化的一系列特征,如没有任何思维能力,完全靠本能支配,动作迟缓但凶暴,靠吃人肉、人脑生存,正常人被僵尸咬后会被传染,僵尸不会死,只能被“肉体消灭”。在各种讲述中,这种想象僵尸的方式,流行了起来,经半世纪之久仍然不衰。

在僵尸片中,一般因为科学研究的不当,如病毒泄漏、新药试用、射线辐射,会让死人复活,变成行尸走肉。这体现着人们对科技的恐惧,僵尸恰似一种被人类研发出的毁灭性传染病。后起的僵尸片一般都把情节设置在绝望的末世背景中,对如今的文明盛世暗藏唏嘘。罗梅罗之所以能想象出“现代僵尸”,与他所用的化妆师对于越战的恐怖记忆有关。可以说,每一个被想象出的怪物背后,都掩藏着某种对现实的恐惧。

娱乐消费主义会把以往的恐惧改头换面,包装成具有哥特风格的另类喜感文化,比如在《植物大战僵尸》这款风靡全球的小游戏中,在各地时而举行的僵尸角色扮演嘉年华中,僵尸被讲述的原因不见了,只留下一个空洞的娱乐形式。

在美国“食脸者”新闻出现以后,有人跟帖说:我×,赶紧去种点豌豆(指《植物大战僵尸》里的“豌豆射手”)!更欢乐的是,还有人就这个新闻事件祭出《僵尸生存指南:如何在活死人横行的疯狂世界求生》一书,上网一搜,还真有,讲的是僵尸横行的年代正常人如何生存、如何保护自己……

中国当下的流行文化中也有僵尸,不过这里的僵尸一般都穿清朝官服,喜欢排队跳啊跳,比较惧怕桃木剑、护符和茅山道士。这种僵尸是香港电影人在1980年代才从西方吸血鬼电影中搬弄过来的山寨产品,在上面加上了点传统民俗元素,本质上并非本土产物。

这种僵尸深受香港电影“尽皆癫狂”精神的影响,完全是娱乐的产物。若不小心被它们咬了,也没关系,只需要在糯米上跳啊跳啊,等“尸毒”出来后,就可以免于变僵尸。这种僵尸虽不正宗,但论起欢乐指数来,大概要比西方的更高一筹。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僵尸以及僵尸文化纯是人造物,是对创伤和恐惧的娱乐化表述。谈者过过嘴瘾,听者权当消闲便了。想象“僵尸”,根本不涉及真与假的问题,而只是恐惧与娱乐情绪混杂的异样表达。

(作者系青年学者)

标签:僵尸 食脸人 梅罗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