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自在笔墨 诗意生活

——访苏州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周矩敏

周矩敏简介

周矩敏简介

周矩敏,1953年出生,江苏苏州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专业。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出版有《周矩敏国画集》、《漫游三十年代的上海》、《散淡人生系列》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苏州国画院院长、苏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庭院冷翠落芭蕉》 65厘米×50厘米

《庭院冷翠落芭蕉》 65厘米×50厘米

《采得新诗园中吟》 65厘米×50厘米

《采得新诗园中吟》 65厘米×50厘米

《小榭曲栏清凉时》 66厘米×50厘米

《小榭曲栏清凉时》 66厘米×50厘米

《奉安大典》660厘米×380厘米

《奉安大典》660厘米×380厘米

《门前翠影白石奇》 66厘米×50厘米

《门前翠影白石奇》 66厘米×50厘米

《荷塘蛙声一片》 65厘米×50厘米

《荷塘蛙声一片》 65厘米×50厘米

《绿荫草堂听流泉》 66厘米×50厘米

《绿荫草堂听流泉》 66厘米×50厘米

《霞霁秋水明》 66厘米×50厘米

《霞霁秋水明》 66厘米×50厘米

《真水假山洵仙境》 66厘米×50厘米

《真水假山洵仙境》 66厘米×50厘米

《沧浪烟水》 65厘米×50厘米

《沧浪烟水》 65厘米×50厘米

本报驻江苏记者 王 炜

在江苏的画院中,苏州国画院是佼佼者。在江苏的画院院长中,周矩敏个性鲜明。作为新吴门画派领军人物,近年来周矩敏总是在不断的突破和超越中执着前行。欣闻其不久前刚刚推出的历史题材新作《奉安大典》在美术界引起热烈反响,近日,记者专访了苏州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周矩敏。

周矩敏说,历史的积淀形成了苏南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吴韵,以传统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其艺术的技法体系到内在精神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江南一带,中国画写意传统深厚,审美具有高度的人文性。江南的气候,更适合笔墨,应该出大家。苏州自古即为我国东南书画重镇,吴门画派曾经在我国绘画史上光彩夺目,作为吴门画派的继承者,我觉得有责任与大家一道努力推动新吴门画派的新跨越。

勇担画派传承重任

江南名城苏州,古称吴门。明代开始形成的吴门画派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画家群体与绘画流派,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仇英等都是艺术大家。崇尚文雅,注重人品,追求逸趣,讲究笔墨,成就并丰富了此一流派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观念。吴门画派自明代中叶诞生之后,不断发展演变,至今盛而不衰,影响深远。新吴门画派是在传统画派基础上的延伸、拓进、发展,既传承了传统文脉,又体现了时代精神。一个“新”字,鲜明地昭示了当代吴门画派笔墨艺术形式已趋于成熟,而且个中内涵大大拓展。

新吴门画派文脉清晰,传承有序,真正继承了吴门画派的传统精神,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在艺术观念、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创新。苏州国画院是新吴门画派的发祥地和大本营。作为苏州国画院第四任院长,周矩敏说,画派的出现只能说明它存在的价值,而延续画派的生命力却要依靠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传承人。吴门画派发展至今,其含义已极为宽泛。画理上仍沿用“南北宗”之说显然不合时宜。但是,苏州国画院置处吴地,自然应该是吴门画派的主流体。我们在理论上提出新吴门画派之说,在此,新与旧并不单指时间流变前后的顺序,更主要是指艺术观念的先进性。基于这样的思想,画院的创作方向正在与时俱进地健康发展,创作队伍结构也正在有序地合理组合。苏州国画院有很好的画家队伍,绘画风格出现了多样的创新变化,艺术交流活动已逐步走向全国和海外,依靠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撑,目前“新吴门画派”的这批画家,一定能够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奇风高格,清新雅逸

周矩敏以创作《姑苏情韵·百俗图》蜚声画坛,近年来更以描绘上世纪前、中叶苏州市民生活场景为突破口,开辟了人物画“画故乡情、上辈人、身边事”的新路子,以独特的视角、多变的手法、真挚的情愫向观众呈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精神理念、处世哲学,给中国画坛吹来一股清新、质朴之风。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富于才情与学养的周矩敏就是在吴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优秀艺术家。他的艺术生命之根,萌发于姑苏,受孕于金陵,受其情如水、其志如石的精神气质的支配,他的绘画世界里充满着吴文化情结的温润与雅逸。周矩敏喜爱读书思考,艺术观念和审美眼光相当开阔,无论吴门画派、金陵画派还是上海画派,都纳入了他兼容并蓄的艺术视野。

得益于学院式艺术教育背景与广泛的学习积累,周矩敏的中国画具有鲜明而突出的风韵。鲜明在笔下的人物形象和图式语言,独出心裁。特别在画家选择的表达对象和生活情节,自立门户。作者收缩了丹青的广角镜头,而聚焦于江南民国文人风情,笔凝闲情逸致,墨结妙趣谐趣。在春光秋风、鸟语花香的语境中,谱写了一曲与噪乱相悖的和谐颂歌。不入一派,不随大流,用心作画,用情写境,“我自为我自有我在”,构成了周矩敏绘画艺术中显性的自我约定和价值取向。从作品中不难看到,周矩敏是一位富于才情而又拥有宽厚艺术功底的画家。作者迁想于历史截面上文人骚客们的生活情状,而妙得于以笔墨直叩人物心扉、呼之欲出的形象塑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鏞认为,周矩敏塑造的江南民国文人形象,类似丰子恺的“写意漫画”人物,但更具有个性,特殊的线描造型简略夸张,稚拙幽默,表情和动态极其传神,妙趣横生,背景的水墨写意花木石山兼施青绿色彩,似乎综合了吴门四家的两种笔墨。其《印度印象系列》继徐悲鸿的印度写实人物和叶浅予的印度舞蹈人物之后,开拓了印度写意人物的题材,笔墨风格也随着题材的变化而变化,突破了吴门画派传统图式,线条粗重,恣肆狂野,光影斑驳,色彩浓烈。

在不断找寻中完善自我

自我突破与不断创新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难题。2011年春,周矩敏再次选择了一个自我突破的题目。在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活动中,他选择了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创作题目。周矩敏说,命题创作,就事论事话题材,创作思维被限定空间范围,大大增加了创作难度和创作成本,很具挑战性。作者如能舍其他不计而为此,除外因动力外,某种程度上一定是被题材本身所吸引,触动了作者渴望表现的创作冲动,这种内动因可能近似宗教信仰,哪怕前路荆棘,也义无反顾勇往向前。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奉安大典》作为创作母题时,周矩敏表示,主要是借政府推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契机亲身参与一下。这个题材全国尚无人涉及,这样的题材也是一种综合创作能力的锻炼,同时,这也是对传统吴门绘画题材的拓宽性尝试。进入到实际创作中,这个主题创作的工作量很大,从案头准备,对事件资料、史料的搜集研究,到实验探索,对典型性人物的老照片进行图式转换,再到同比例草稿的绘制,正稿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创作完成时,他出了一本名为《绘记1929——孙中山奉安大典》的书,记录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主题性绘画犹如一部交响曲,作者就是指挥,各个声部的协调全靠指挥对作品的理解和乐部演奏特点的掌握。一招一式清晰地在分解音乐人智慧的结点,点点相连成就了串串音符。人们在凝视指挥者激越昂首的身姿时,不由自主地被带进他所期待的音乐境界中。此时,听觉会牵出视觉画面,视觉能聆听音乐的美妙。艺术作品感人之处就是亦真亦幻地召唤着听众,让人陶醉,使人忘情。”周矩敏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创作之中。

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实现新跨越

冯 远

看多了周矩敏以熟练的水墨写意风格作都市园林人物画,饶有兴趣的人物造型,辅之以轻松放逸的笔调,显得别致独特,但用以表现人物众多的历史题材,则存在着一个方法、语言到形式、技巧转换的问题。其中如何找寻既保留自身优长又适合表现历史现实情境再现的要求,想必耗费了矩敏大量的心智与劳动。可喜的是,与矩敏既有风格语言迥异的《奉安大典》不光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结合并反映了他的艺术个性特色,同时又达到了历史画创作所需具备的诸种要素,这无疑是他个人艺术创作道路上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同时由此也可以见出周矩敏具有结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叙事场景和多人物组合大型国画创作的潜力。

《奉安大典》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当年南京国民政府迎接孙中山灵柩回宁落葬的历史事件,作为史实,事件的起始与终结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由多个情节乃至细节构成。绘画创作如何准确地驾驭主题,选准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情节展开艺术想象,将之艺术地呈现展示开来,这是对创作者综合文化素养、历史知识积累、艺术眼光和创作能力的挑战。首先,周矩敏放弃了仅止于写实记录事件的再现性表现手法,采取了依据史实主次,用多画面并置的方式,组合历史事件的多个侧面,巧妙地利用影像素材,经过精心剪裁弃取和重组、强弱化处理,将“迎柩”“致哀”“民众送葬”“安葬”至陵寝4个情节依序组合展现,这对丰富主题内容的表现和增强画面形式的可看性确实有利,但无疑也对作者驾驭宏大场面的能力和塑造众多人物群像的功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周矩敏在结构整幅画面时,将凡在历史图片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参加当时葬礼的主要代表人物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将事件的主人公孙中山先生遗像通过运载灵柩的车头装饰表示出来,这解决了画面主题的核心要素。在诸多的描写同类事件的历史画创作中,周矩敏的《奉安大典》因此体现出新颖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价值。此外,周矩敏在处理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技法也显得颇为独到,他将线造型的勾勒与色、墨面块的涂染有机地兼融于中,互为补充,达到了既写实且写意的绘画效果。概言之,《奉安大典》的创作完成既体现了周矩敏个人艺术创作实践变革的一次跳跃,也使他的艺术潜质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周矩敏天性聪颖,矜持的外表掩饰不住他艺术家灵变诙谐的天性。读他的园林人物画中《霞霁秋水明》、《故园》、《真水假山洵仙境》、《清荫苔色古》和《唯有故园风光奇》等作品,就能分辨出矩敏禀性中观察入微和性格中的机敏俏皮,加上长年浸润在传统园林文化环境中和都市生活使然,以及他笔下的刻意趣味化,使周矩敏作品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的人物形象传神而有韵致,从而也形成了周矩敏饶有意味的题材特色、造型特色和笔墨语言特色。想必但凡喜爱老照片的朋友和曾经对那个时代生活保有印象的人们,一定能够从周矩敏生动的作品中读出某种怀旧的意趣来。

(注: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本文为《绘记1929——孙中山奉安大典》序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标签:画派 吴门 笔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