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知青》粉饰了知青生活

■李 悦

电视剧《知青》播映后,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质朴自然的真情史诗”、“对特殊岁月的温情表达”、“展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我看了该剧,却认为它并没有真实地反映那段知青生活,没有揭示出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

1968年,企业不招工,大学不招生。以往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在完成“革命先锋”的历史使命之后,也就面临着不能升学、不能上班的困境。解决的办法是将他们边缘化:安排到农村去。这个社会造成的弱势群体,甚至连吃、穿、住、行、人身安全等基本生存问题都得不到保障。而我们在《知青》中看到的是知青们甘愿下乡,以艰苦为乐,相互帮助、友爱,为村民们打井、盖学校,帮助村民走致富之路。他们生活得很快乐。对了,还有友情、爱情,这些描写并不失真,但只是知青生活的一面,另一面呢?另一面是苦难,是血泪。然而编剧却用“温暖的东西”掩饰苦难。编剧梁晓声说:“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再没有一点点温暖的东西存在的话,你会不会觉得生活是不是太不幸福了?”

用“温暖的东西”掩饰当年知青生活的悲剧本质,原来就是专家学者们所称道的“对特殊岁月的温情表达”。这种表达当然不时“穿帮”,例如剧中连党支部把家信分给知青们,被编导说成是“从人性化角度”送温暖,其实暴露出那个年代知青连读家信的权利都被“组织”剥夺了。“温情表达”的实质不过是把知青生活进行了粉饰。总之,这部剧没有脱离我国知青戏的陈旧主题:青春无悔。

由于无悔,所以编导和专家们一致说“苦难是财富”。苦难可以转化为精神财富。但是苦难还可以摧残人的精神和肉体,况且苦难可以延续:许多知青返城后找不到工作,有些人虽然找到了工作接着又下岗,成为城市中的赤贫。

苦难就是苦难。不能反思、正视那段苦难岁月,反而竭力粉饰和美化,从中寻找出诗意来。这对于过来人是侮辱和嘲笑,对于后辈则是欺骗和愚弄。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