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粉饰了知青生活
■李 悦
电视剧《知青》播映后,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质朴自然的真情史诗”、“对特殊岁月的温情表达”、“展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我看了该剧,却认为它并没有真实地反映那段知青生活,没有揭示出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
1968年,企业不招工,大学不招生。以往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在完成“革命先锋”的历史使命之后,也就面临着不能升学、不能上班的困境。解决的办法是将他们边缘化:安排到农村去。这个社会造成的弱势群体,甚至连吃、穿、住、行、人身安全等基本生存问题都得不到保障。而我们在《知青》中看到的是知青们甘愿下乡,以艰苦为乐,相互帮助、友爱,为村民们打井、盖学校,帮助村民走致富之路。他们生活得很快乐。对了,还有友情、爱情,这些描写并不失真,但只是知青生活的一面,另一面呢?另一面是苦难,是血泪。然而编剧却用“温暖的东西”掩饰苦难。编剧梁晓声说:“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再没有一点点温暖的东西存在的话,你会不会觉得生活是不是太不幸福了?”
用“温暖的东西”掩饰当年知青生活的悲剧本质,原来就是专家学者们所称道的“对特殊岁月的温情表达”。这种表达当然不时“穿帮”,例如剧中连党支部把家信分给知青们,被编导说成是“从人性化角度”送温暖,其实暴露出那个年代知青连读家信的权利都被“组织”剥夺了。“温情表达”的实质不过是把知青生活进行了粉饰。总之,这部剧没有脱离我国知青戏的陈旧主题:青春无悔。
由于无悔,所以编导和专家们一致说“苦难是财富”。苦难可以转化为精神财富。但是苦难还可以摧残人的精神和肉体,况且苦难可以延续:许多知青返城后找不到工作,有些人虽然找到了工作接着又下岗,成为城市中的赤贫。
苦难就是苦难。不能反思、正视那段苦难岁月,反而竭力粉饰和美化,从中寻找出诗意来。这对于过来人是侮辱和嘲笑,对于后辈则是欺骗和愚弄。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