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非遗”是纸上名录还是镌刻人们心上的珍宝?

2012年06月10日 07:57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9日是我国“文化遗产日”,各地公布了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进入名录不等于安然无恙,它们濒临消亡的速度并未减缓。半个多世纪消亡了百余个传统地方戏剧种,木雕船模传承人龙从发无奈纳子为徒……这些文化遗产是被简单记录在纸上的名录,还是镌刻在人们的心上的珍宝?

   “非遗”不仅需要接班人也需要观众

据文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公布了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设了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成功申报36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最近几天,武汉举办了非遗名录项目及曲艺专演等一系列活动。8日上午,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首场展览吸引了500多名观众,同时也发现,观看展览的主要是中老年人,鲜见年轻人的身影。

黄雯雯是一名高中生,对她来说,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但并不知道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东西离我日常生活太远,我觉得没有必要了解。”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一直被誉为“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他多次表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日趋完整,但濒危和消亡的速度并未减缓。

在采访中,一些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感慨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不仅需要接班人,更需要观众。

  传承后继乏人

“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父传子、师授徒等‘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作为文化链延续”。武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王志武介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延续非常脆弱,有时候一个非遗传承人的辞世,便意味着一项传统绝技在人世间从此消失,真可谓“人亡艺绝”。

记者从武汉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部了解到,目前武汉市共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汉剧、楚剧、湖北评书、湖北大鼓和木雕船模等7项选定了国家级传承人。这些“国宝级”传承人里,以93岁的汉剧大师陈伯华最年长,最年轻的楚剧传承人张一平也已经64岁,7位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70多岁。

为了让这些“老玩意”能传承下去,大师们煞费苦心。木雕船模工艺大师龙从发带过一些徒弟,但他们全部转行,为寻找继承人,他曾经求助媒体。老人迫切地表示:只要脑子灵光,肯吃苦,他都愿意收其为徒。如今,龙从发不得不纳子为徒。

“我也急着要把汉剧推出去,但没人学,怎么办?”汉剧国家级传承人程彩萍激动地说。退休后,她将几十年心血整理了近20张碟,还有更多都没能保存下来。“我都跟年轻人说,要学随时来家里找我,但学的人都没有,我教谁去呢?”

王志武表示,从前,这些“非遗”文化艺术是百姓谋生的手段。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年轻人从事职业的选择也日益多元化。

一项普查显示,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因后继乏人等原因而陷入濒危状态,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消亡了100个传统地方戏剧种。更可惜的是,一些非遗项目还没来得及整理和保护,便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任本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唯一传人,自2008年,通过地方政府和媒体的大力宣传,千余名汉绣爱好者慕名而来,任本荣陆续接收了入室弟子6名,包括自己的女儿和侄女和松散型弟子近50名。但是他仍表示,知道汉绣了解汉绣的人太少了,很多技艺只能靠口传心授,培养出一个弟子需要花很多功夫。

  列入名录并非进了保险箱

一些专家表示,导致非遗日渐消亡的原因有:城镇化使很多非遗项目失去原有的文化土壤;非遗传承人员老化,缺乏年轻的继承者;非遗传承仍属自发行为,保护力度有限;政府政绩化和产业化使非遗成为彰显政绩和赚钱的工具,这对非遗传承保护造成极大破坏。

“任何一项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被列入名录都不可以高枕无忧”。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傅才武说,国家的大力投入只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形态在某个区域内、某个个人身上可以传承下去。从长远来看,政府的一己之力难以维持一项非遗文化的永久流传。

王志武认为,任何一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名录,并不等于进入保险箱。他希望,不仅仅在文化遗产日,全国各地应该常年分时间段举行相关活动,普及关于各项手工技艺的知识,吸引更多年轻人拿下“接力棒”。

据悉,继我国去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武汉市相关部门正在草拟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预计这项法律最快今年内可出台。湖北也开始尝试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希望能够真正走出一条非遗保护的特色之路。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