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魏明伦 大隐隐于市

2012年6月,魏明伦为华西都市报题词。

魏明伦于成都画院(本报资料图片)。

魏明伦于成都画院(本报资料图片)。

魏明伦夫妇合影(受访者供图)。

2006年1月20日,魏明伦于家中书房。

1977年,魏明伦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魏明伦谈新《三国》

魏明伦作品。

5月27日,消失近两年的魏明伦终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2010年,“庆祝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从艺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在成都、自贡、内江三地举行。刘晓庆、姜文、赵忠祥等140多位全国重量级名家名人发来贺信、贺诗、贺画,余秋雨、贾平凹等名家更是亲临成都祝贺。

但是,自那次庆祝活动后,近两年时间,魏明伦却从媒体的视野中消失了,就连他常年居住的半边街寓所也已人去楼空。

巴蜀鬼才为何忽然“玩失踪”?淡出公众视野的两年,魏明伦过着怎样的生活?

大隐隐于市

消失两年隐闹市

魏明伦热情好客,他位于半边街的寓所曾是各种文人骚客聚会的文艺沙龙。但是自从他搬离之后,新家地址就鲜有人知道。偶尔文艺界的朋友闲聊及此,都认为魏明伦肯定是在市郊某个清幽之地隐居起来了。

5月27日傍晚,同意接受采访的魏明伦告诉了记者他新家的地址。没有想到,消失两年的魏明伦竟然一直住在市中心一幢26层高楼的复式单元里,透过落地玻璃窗,能清楚地看见成都的心脏——天府广场。

魏明伦热情地带记者参观他的新家。这是一套上下两层的复式单元,装修简单却很有文化气息,墙壁上挂着文人朋友赠与他的书画作品。此时一只雪白的波斯猫出现了,魏明伦很自然地将它抱在怀里。“这只猫已经快20岁了,是我从自贡带过来的,按人的岁数计算,她已经是80岁的老太婆了。”客厅后面,藏着一个偌大的书房,四面墙全做成开放式书架,上面整齐地放满了书籍。“这可能是成都戏剧界最大的私人书房了。”魏明伦有些自豪地说。

记者由衷地感叹,他的隐居生活不同常人。魏明伦站在玻璃窗前,笑呵呵地补充:“这就叫‘大隐,隐于市’。”

人生画分号

隐居再出发

采访首先要解开的谜团就是,魏明伦为什么自2010年从艺60周年庆祝活动之后就淡出公众视野了呢?

“我9岁登台,今年七十古稀。台上扮演生净末丑,台下自修诗词文赋。60多年的文艺生涯,前30年历经坎坷,后30年丰收硕果。前30年是厄运,后30年是幸运。前后对比,反差极大。我与我的作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前后两个30年的厄运与幸运,是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同甘共苦,一起沉浮。”说到这里,魏明伦拿起茶杯,送到嘴边,没有喝便又放下。“到2010年从艺60周年之后,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到此,应该画一个……分号了。无论是自己的人生,还是自己的艺术之路,都需要再沉淀、再思考、再出发。”

另一个现实的原因则是,魏明伦近两年疾病缠身,需要在家安静休养。借着房间明亮的灯光,记者发现,面前的魏明伦和两年前相比,外形有了很大变化,脸庞明显消瘦,背微驼,和多年前那个面如满月、意气风发的倜傥形象有了很大差别。

“但是,这两年,我只是消失并没有消沉,我一直没有间断过创作,也一直在思索自己新的发展方向。”魏明伦摇动一把纸扇,憔悴的脸忽然被一种光芒照亮,那是作为巴蜀鬼才所独有的自信和骄傲。

江郎才未尽

想做网络写手

对于这两年的创作之路,魏明伦如数家珍:“我的《巴山鬼话》已经第五次再版,总印数近十万册,就在今天上海文艺出版社会把新书给我邮寄过来。《杂文选刊》将出‘中国百部杂文集’,当代卷有40集,我的作品将单独出版一集。还有,作家出版社也即将出版我的碑文集,一共收录了我50篇碑文。上编‘双椒圃’是非常规杂文,下编‘百草园’接近美文。这套书分精装本和平装本两种,精装本全部采用宣纸,再请书法家抄写出版。”

魏明伦还告诉记者,他甚至考虑杀回马枪,重新写剧本。“写剧本太难了,需要时间和精力。不像写碑文那么得心应手,请我写碑文的邀请都排到明年了,但是我始终放不下剧本创作。”魏明伦说他曾经仔细分析过自己,虽然已近古稀,但江郎才未尽,“在创作上,我经常换招,而且是换大招,所以,我现在最想尝试的,是成为一名网络写手。”

魏明伦说,自己是这个网络时代一个少有的“网盲”,“但是我可以克服这个困难,争取尽早进入网络世界,我可以开自己的博客,还要拥有自己的微博,我相信,我对各种热点新闻的敏锐感悟和文笔,会成为一名受到网友关注的网络写手”!

新写骈体文

吸纳现代词汇

魏明伦热爱传统文化,他说传统文化中,值得我们保留的实在很多。“不说别的,就说碑文,现代已经断裂了,这是文言的断裂。在以前,重要的建筑物都有碑文,这些碑文中出了大量的佳作,佳作中又有很多杰作,《沧浪亭记》、《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就连一间破屋子还有个《陋室铭》呢,很多成语都是出自这些碑文之中,它们已经化为汉语词汇本身的一部分,直到现在还活跃在我们的语言中。还有书法,很多也是靠碑文传递,大量拓片都是从碑文而来,比如说《兰亭序》。”

魏明伦透露,自己写骈体文已经十多年了,最早是1994年为韩美

林的雕塑写的《盖世金牛赋》。“那个时候没有人写骈体文,我是第一个,当时新华社还发了专稿。到现在也写了四五十篇了。”当记者询问这样的文章普通读者能否看懂时,魏明伦表示,原来的骈体文,又叫四六文,句式上规定很严格,就是四个字、六个字成句,最多加一些“兮”这样的助词,传统的骈体文有古奥难懂、堆砌辞藻、爱用生僻字等问题,读起来比较费劲。“我写骈体文,虽然讲究一定章法,比如对仗严格、声韵放开,但我把现代词汇甚至网络语言也吸纳了进来,比如说美眉啊、粉丝啊、伊妹儿等,追求一种现代气息,读者一看就知道是现代人写的,但现代词汇也不能随便用,必须能对起来,这才好。”

新解国学热

在继承中寻求变革

谈到传统,魏明伦表示,碑文于“五四”时期开始淡化,当时废除文言文确实是功德无量,但毕竟是特殊情况之下的举措,而且那些主张废除文言文的人本身也是受过文言文教育的,他们自己也在用,并没有真正断裂。“直到现在,诗词曲赋还没有断裂,真正断裂的是碑文,我们自己把它断绝了。这是很可惜的,碑文并非一无是处,在很多特殊场合,碑文要比白话文有韵味得多。”

传统文体要在现代应用似乎并不容易,怎么样才能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呢?魏明伦告诉记者,现在国学很热,大家一谈国学,就是诸子百家,就是《三国》、《红楼》,但是哲学、小说并不是国学的全部,诗词曲赋也是国学,它们都是传统文化中很好的东西,应该把它继承下来,当然,光继承是不行的,还要变革。

如何继承和变革?哪些需要继承?怎么变革?魏明伦告诉记者:“首先说继承,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说格律诗的格律,对联的规则,这个是不能破的,因为它们本身很短,所以就要守规矩,试想一下,格律诗不讲格律了,还是格律诗吗?对联不对了,还是对联吗?要变革的,是内容,时代是变化的,语言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的语言是不是就不能进入传统文体呢?显然不是,现代语言一样能写传统文体,关键是要用心去配合传统文体的规矩,这个并非不可能。当然,有些形式也是应该变革的,比如说骈文,不一定非要四六格式,某些东西是可以放宽的,当然也不能全没章法,章法之下的变化是完全可以的。

思维不跟风

话虽“雷人”但有理

从“新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到“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再到最让人们所熟知的“戏妖”、“巴蜀鬼才”,人们给魏明伦的封号多之又多,但总与“鬼”、“怪”相伴,似乎这样一个人物本身就有点超凡脱俗、捉摸不透的神奇色彩。

对此,魏明伦并不假意谦虚,对这些封号通通接受。“我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不跟风是我的特色。”他告诉记者:“别人总以为是这样的事,我却总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它,并经过自己的重新解读,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种结论也许不是大众化的,但我敢于提出。这是我的价值所在。”

在魏明伦看来,时代的前行正是需要这种观点独特的“鬼才”。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话虽“雷人”,但要有理,这样的尝试本就值得尊重。而思想解放的前提,便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十年‘文革’,从改革开放到后来的经济腾飞,我这一辈子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时代,也最终走进了一个开放的文明。正因如此,便有了后来不一样的我——集矛盾与个性于一体的时代解放的特殊产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华西都市报记者胡晓摄影朱建国

人物简介

魏明伦,194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1950年后从艺,自修文学,历任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演员、编剧、一级编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中国公主杜兰朵》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戏本。《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结集《巴山鬼话》,在首届中国优秀文稿竞价会上拍卖成功,创杂文价格新纪录。

标签:魏明伦 大隐 碑文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