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探秘中国人的“量天尺”:应在热中冷思考

中新社郑州6月8日电 题:探秘中国人的“量天尺”:应在热中冷思考

中新社记者 李贵刚

作为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重头戏的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探秘活动,8日在河南登封告成观星台启幕。著名考古专家、天文学家冯时当日用正方案、仰仪、景符、窥玑四件天文仪器在观星台演示了中国“量天尺”的奥妙。

登封告成观星台由台身与石圭、表槽组成。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

测影、定位、记时……这些看似深奥、神秘的天文观测,经过冯时一番演示,变得异常朴素、简单。他一边用“小孔成像”原理对比讲解,一边解释说,“这些都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的例证。”

资料显示,中国天文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年前。而登封告成观星台仅仅是中国古代“量天尺”的一个例证。

“当时中国天文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经形成,而相应的天文观以及由此产生的宇宙观也已相当完善。”冯时认为,“那时的‘量天尺’处于‘裸眼’时期,仅仅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在“望远镜”代替“裸眼”观测的今天,“哈勃”望远镜胜过中国的“千里眼”,“阳历”替代了“授时历”,民众也不再局限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浅显的天文知识。从“红月亮”到“金星凌日”各种自然天象奇观的频繁出现,从“神舟飞船”从“嫦娥一号” 航天领域的不懈探索,近年来,神州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前所未有的“天文热”。

“天文热”说明了中国人的“量天尺”在延长、继承,也说明了人们对科学探索、追求在不断的提升。不过,在冯时看来,“热”不等于技术领先,中国先民独特的宇宙观获得西方认可不等于有现实的影响力。

“这是富人们的游戏。”一名张姓的天文爱好者表示担忧,观测仪器动辄上千、上万,很多农村的孩子远远没有这个条件来消费,只能裸眼数星星,普及天文知识还是个难题。

冯时认为,在宇宙、天文的探索、普及、创新以及时空体系的开发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自然天象接连发生的解疑释惑也尚待解决。

“应在热中冷思考。”冯时说,悠久、独特的天文观、宇宙观必须经过“现实”的途径,进行研发、创新、转化,才能变成“实力”。

值得庆幸的是,2010年,包括少林寺、观星台在内的嵩山“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意味着,中国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获得国际认可。

如今,这座天文台依然保存完整,巍然屹立于中岳嵩山脚下,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目前,当地正在谋划在此建造一座中国天文学博物馆,这将满足更多天文爱好者的需求。(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