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得山川之蒙养 获人文之精神

——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百名画家“走进延安”

著名画家尼玛泽仁等在写生。  盛 鸣 摄

著名画家尼玛泽仁等在写生。 盛 鸣 摄

本报记者 严长元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主持人声情并茂的朗诵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那充满激情的红色岁月中。5月28日,“走进延安——中国国家画院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主题活动”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正式启动。70年前,多少热血青年为了理想而到延安去;70年后,刘文西、靳之林、刘大为、龙瑞、杨晓阳等近百位艺术家走进延安,用双脚丈量陕北土地,用心感受老区巨变,用画笔书写人民心声。

从当年《讲话》诞生的地方集结再出发,是一次艺术的实践,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在杨家岭旧址上了生动一课

中共六大会址,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窑洞故居,当年毛泽东与斯特朗谈话的石桌,土坡下种着各种蔬菜的菜地……刚踏上延安这片土地,艺术家们就感受到一股特殊的力量。他们在不断的观察和学习中,感受着历史风云和《讲话》发表的时代背景。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告诉记者,他虽然只来过三次延安,但是每次来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激情,看到淳朴善良的陕北老农、满目的红色文化以及独特的陕北地貌风情,创作灵感被瞬间激发。“延安的变化是伟大祖国变化的缩影。在《讲话》发表70周年的时刻,我们能够来到延安,内心很激动。真想在这里住一段时间,用心去感受延安人民的淳朴与憨厚,获取鲜活的创作素材。就像很多画家喜欢描绘草原人民的生活风貌一样,在这里我们不应只关注他们的生存现状,更应该去体会他们内心最本真的乐观。”他说。

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介绍,目前延安市正在全面实施“文化引领、旅游带动”战略,努力建构红色革命文化、黄土风情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事业发展新格局。他说:“延安人民特别欢迎各位画家亲身感受延安的独特地域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通过你们的神来之笔让延安记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说:“我从16岁就跟随刘文西老师学画,数十次来延安。国家画院在经历这三年来搭台子、铺摊子等系列布局后,今年及时转向,将工作重心转到创作研究上来。《讲话》关于文艺为什么人,以及普及与提高、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文艺作品的高低与雅俗之分等论述是原则性问题,与国家画院今年的主题也是一致的。只有不断学习、结合实际,创作才能有活力。现在画院实行院内画家与外聘画家两种体制,能不能再出精品?作为国家画院的画家,如何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时代在变化,我们要结合《讲话》,做出自己的回答。”

为建立长效的采风创作机制,“中国国家画院延安创作展示基地”正式揭牌。龙瑞、王迎春、谢志高、于志学、赵华胜等百名艺术家代表和延安的百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当艺术家俯身将慰问金送到每个孩子手中,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感染了在场的人们,大家纷纷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80多岁的刘文西先生也把感人的一幕装进了自己的镜头里,现场涌动着一股爱心的暖流。

“学术日”搬到延安革命纪念馆

每月第一个周三是中国国家画院的学术日,而今年5月的学术日显得格外不同——从画院搬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延安生活了47年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刘玉教授给采风团做了一场生动的党史报告。他回忆了两次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阐述了当年共产党人面临的“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三大问题。

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以《深入人民生活,创作时代精品》为题,结合自身艺术道路,谈了他对《讲话》的认识。他以陕北为生活基地,在这块浩瀚而浑厚的黄土地上与陕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创作了大量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风土人情的作品,《祖孙四代》、《知心话》、《毛主席身边拉家常》等代表作确立了他在画坛的地位。当今画坛没有哪位画家能像他那样,足迹遍布陕北的乡乡镇镇,画了几千个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基于此,他的一腔真情实感,才能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刘文西说,自己17岁时接触到《讲话》,并决心用一辈子去实践,至今仍未动摇。他拿出随身携带了60多年的一本《讲话》(1949年版),与艺术家们一起回顾了其中的内容。他说:“我曾经80多次到陕西,深深体会到,艺术家要与劳动人民交朋友。采风是艺术家必须坚持的,不是可去可不去的事情。”“有出息的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长期、无条件、全心全意地到人民群众中去,不要做空头的艺术家!”他还说,有些美术作品没有灵魂,不能感动人,就是因为没有生活。他不仅一直实践着《讲话》精神,还带领黄土画派遵循“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多次到陕北采风写生。

84岁的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也来到采风团中间,用自己艺术人生的现场讲述,提供了一份关于实践《讲话》精神的生动教材。1948年,还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画的靳之林,偶然见到了古元木刻《菜圃》,印象颇深;1959年至1961年间,为创作革命历史画《毛泽东在大生产中》和《南泥湾》,靳之林两次来到延安;22年历尽浩劫后,他星夜奔驰要去延安的枣园落户;60多岁,他带着体外胆管去黄河沿岸考察;年过七旬,他长住黄河乾坤湾的小程村,创作4米横卷《黄土群峦·大河九曲十八弯》……从一个北平的热血青年,到后来主动要求落户延安;从一名画家到延安的一名建设者,靳之林的生死荣辱都与陕北生死相依,他用一生来体会《讲话》精神内涵。

靳教授对年轻的画家们说,70年前的《讲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他看到,现在不少农家的窗台上没有剪纸了,刺绣、秧歌也缺了往日的味道……他忧虑地指出,如果文化环境消失了,文化生态没有了,如何向群众学习?如果民族精神缺失了,那文化断裂将是可怕的,我们每个人都须将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己任。

来自鲁迅美术学院的老画家赵华胜说:“鲁美延续了延安鲁艺的教学方法,即基本功训练与创作相结合、创作与深入生活相结合、深入生活写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他结合自己创作《白手起家》时深入工厂、在工棚中贴出创作草图,请工人们评价的实践,重申了创作需要在实践中提高的道理。

笑称自己是吃陕北饭的油画家郭北平画过很多主题性创作,其中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重现当年《讲话》情形的作品。“现在很多年轻画家追求作品吸引眼球、闭门造车,我认为《讲话》的精神从未过时。”他说。

“走进延安”将办大型画展

“《讲话》的生命力在于常读常新。”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等艺术家在畅谈学习《讲话》体会时纷纷表示。刘文西、靳之林等老一辈艺术家用一生来实践《讲话》精神的经历,深深感染了采风团的中青年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执行院长梁占岩很有感触地说:“与他们相比,我们身上还有太多的幼稚和肤浅。”他说,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作为一名国家画院的专业画家,自己觉得很幸运,但也有困扰的时候,那就是没有真情实感时,就画不出打动人的好作品。艺术家若缺少精神追求,不能真诚地对待生活,那最终也会缺失艺术上的特性。

采风团画家们深入到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走向农村、走向厂矿、走向生活的第一线,在延川乾坤湾、小嵊村,在榆林湾煤矿,在毛泽东同志转战数月并东渡黄河的佳县……画家们沿途现场写生创作,饱蘸热情,将陕北人民特有的个性与气质以及陕北的巨变记录在画卷之上。

激越昂扬的安塞腰鼓,《兰花花》、《三十里铺》等陕北信天游、华阴老腔,不同艺术形式给予采风团以独特的地域文化滋养。坐在长途奔袭的大巴车上,他们远观陕北高原,群山相连,山如斧劈,沟壑纵横,养胸中之气;面对枣园革命旧址等窑洞式风物建筑和独特的革命历史,画家们激情迸发,总忍不住要停下来画速写。或手持相机,或埋头速写,于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相机、画夹和无颜六色的颜料,还有笔下的陕北风情,一时间也成了高原上生动的风景。

在黄河壶口瀑布,激动的画家忘记了长途奔波的劳累和太阳的火烈,在瀑布沿岸席地而坐,面对壶口实景写生数小时,直到暮色苍茫才意犹未尽地返程。在木头峪村的古街上,忙于收集创作素材的画家们与陕北汉子热心交谈,好客的陕北婆姨兴高采烈地扭起了大秧歌并拿出了自家产的狗头大枣,直往他们手上堆……

得山川之蒙养,获人文之精神,陕北人民的生活如今有了很大改变,艺术家们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并经历着从观摩实景到体悟精神的深入过程。就如同艺术家不能一味地固守于传统的形式与图样,有变化才会有生机。近半个月的采风还在进行,让我们在以后的“走进延安”大型画展中去发现这种转变吧。

标签:靳之林 延安 精神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