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陈文:在有人间烟火处读书

墙上挂着朋友赠送的篆刻作品“有心即有道”。

朋友用陈文的名字构成的美术作品。

他认为这是“思想的图形”,是画家无法画出的“似水流年”。

书房主人  陈文  国内最早用私人照片和生活符号记录个人历史、开创“口碑历史”写作的广东作家、媒体人,如今是自由写作者。

陈文从老家带回来的旧油灯,小时候在这样的灯光下阅读,构成了他最初的阅读记忆。

陈文的著作。

在45岁那年,陈文离开了体制,回到家中专心读书与写作——在当今生活节奏如此紧张、每个人都唯恐慢一步唯恐不成功的时代,这真是一种令人艳羡的奢侈。这听起来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远离城市的隐士。他在小洲村的确也有处看书喝茶、与朋友聊天的处所,“环境非常好”,但他更常居停的地方还是新港西路的家中,他说,在有人间烟火的地方,感觉更踏实。

“接地气”的自由生活

离开公职,全天候的阅读,本来想象着这样的人应该拥有汗牛充栋的藏书,具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严谨的读书和写作计划,有系统成体系的阅读笔记……不过陈文似乎并不是这样的人。他的书柜称不上巨大,许多书都堆在地上,排列顺序也看不出明显的逻辑。书桌背后的整面墙上都铺着写书法用的画毡,用图钉订着几张他刚刚写好的草书和水墨作品——他自己并不认为那是当代水墨,而是“思想的图形”,是画家无法画出的“似水流年”。他说他正在临于右任的草书,他不喜欢规规矩矩的字体,也不爱坐在桌前写书法。

另一侧墙上挂着朋友赠送的篆刻作品“有心即有道”,窗台上摆着一盏从老家小心翼翼带回来的旧油灯,擦得晶亮;角落里摆着陶瓷罐儿和上世纪70年代的茶缸,这些东西让他感到熨帖,“人得与过去有所联系,得知道自己的来源。”

书房门口养着一缸观赏鱼,是他的新作《白纸黑字》中所提到过的,我赞叹他的鱼养得健硕可人,他却抱怨这些鱼吃饱了闲来无事,把鱼缸里昂贵的水草啃了个精光,“生活在五楼上,鱼缸里,它们不接地气,只能啃水草,人也是一样,不能不接接地气地活着。”他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在他看来,个人生活目标在体制内无法实现,“赶进去是一头猪,出来是一堆腊肠,那样的流水线,要实现生命的自由状态恐怕不太可能。”

没有压力和清单的阅读

问他“专职读书”的感受如何?他告诉我“时间多了也是件恐怖的事”。以前每天开会、剪彩、应酬,在一种社会共同状态中忙忙碌碌,那其实是停止思考的,没有“自我”的,而现在社会属性的部分减到了最小,每天家人上班之后有大量的时间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不由得不去思考一些终极的问题。“一只小鸟跳到我的窗口,这种事你上班的时候去会注意吗?人要面对自我的生命。”

所以,他说他现在的阅读集中于时间、宇宙、生命与身体,“我一直看《黄帝内经》、《道德经》,古文的空间非常大。黄仁宇的历史书我也很喜欢,他与今天流行的历史观视角不同。在历史的尺度下看你在社会中的状态,你会发现自己很渺小,着急是没有用的。我现在看书没有压力、没有清单,随意,不功利。我不看书商编的那种书,令人紧迫、危机的那种。”

关于书的二三问

信息时报:全天都可以读书,是很幸福的吧,你一般每天阅读多久呢?

陈文:阅读的时间很随意,想读的时候就多读会儿,不想的时候就去喝喝茶,玩一玩。其实经典的图书有那么几百本反复看,就已经足够了。重要的不是了解别人的思考,而是了解自己,知道哪些书对自己的价值观有用。我在家更多是写作。

信息时报:似乎你的书架上中国古典作品占比较大的比重。

陈文:“顺弯求直”是我生活的态度。在中文中传达的也许不是最好的价值观,但维系了我们文化的完整性。

信息时报:你的新书在网上传播得挺火,你怎么看待网络与电子书?

陈文:我有电脑,也用网络,但并不使用博客、微博这些流行的方式传播自己,我用电脑只是看新闻,搜索资料,看出版信息。倒是一些朋友把我的书转发到了网上,引起一些反响。

信息时报:上半年的新书《白纸黑字》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活中碎片式的感悟以及生活笔记的拼贴,这反映了你怎样的一种创作理念?

陈文:广东作家这些年商业写作更多了,纯文学空间被挤压,我用这样一种方式写作,一是维持生活的原生图景,二是减轻人们的阅读压力。

信息时报:听说你的下一部作品是关于一个家庭的一百年?

陈文:其实已经完成了,它与我们熟知的传记不同,是有关一个海南普通家庭的温和的命运真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