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的“面塑人生”

何晓铮和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李白醉酒》

何晓铮仿真面塑作品《花供蟹》

何晓铮仿真面塑作品《花供蟹》

何晓铮面塑作品《李逵夺鱼》

何晓铮面塑作品《李逵夺鱼》

本报驻山东记者 宁昊然

何晓铮,山东济南市人,祖籍山东菏泽。1958年师从山东雕塑家协会主席王兆善学习雕塑,同年拜面塑大师李俊兴为师学习面塑,1959年成为李俊兴老先生的关门弟子。

现任山东面塑艺术学会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2010年被评选为“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

走进何晓铮的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桌上、架上、窗台上那一尊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色彩艳丽的面塑。

自从1959年成为面塑宗师李俊兴老先生的关门弟子,他的一辈子就和面塑拴在了一起。

完美者何晓铮

26日,当记者在何晓铮家里见到他,眼前这位老人虽须发银白,但透着一股精神气儿。提起面塑,他有太多说不完的故事。

何晓铮的面塑被称为“何派面塑”,既传承了山东面塑出手快、一气呵成、色彩艳丽而不俗的特点,又增添了许多的文化气息、艺术气息。

虽已年过古稀,何晓铮老先生依然没有停歇手中的活儿。“趵突泉公园管委会向我约过一组作品,给的题目是趵突泉节气。”何晓铮介绍,用民俗特征表现节气构思复杂,要靠“心”来创作。例如用鞭炮表现春节、粽子表现端午节,很多细节要考虑到,工作量相当大。尽管有几个徒弟打下手,还是花费了三个多月才完成。

“艺术最怕赶活,趵突泉节气这组作品要的时间太紧,不然会做得更完美。”何晓铮说。

何晓铮的完美主义表现在每一件作品上。《李逵捉鱼》是何晓铮满意的作品之一,“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小小的面塑将黑旋风李逵生猛、强壮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胳膊和腹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

2003年创作的《姚明像》花去了何晓铮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件作品被反复推敲、重做,只因为他觉得没把姚明的“神”表现出来。“当时觉得形似神不似,就重新做,反反复复很多次才觉得《姚明像》不仅是形似,更多的是有了那股神儿。”

何晓铮并不拘泥于传统的仕女、寿星、罗汉、观音等创作,他的作品也是与时俱进的。何晓铮称:“用传统的艺术反应现实事件才是传统艺术的最大的意义,传统要继承好,但是创作不能拘泥于传统。”杨利伟、刘翔、姚明、萨马兰奇,甚至连乔布斯都成为他“指尖上的作品”。其中2006年创作的《刘翔像》已被刘翔本人收藏。

在面塑制作形式上,何晓铮创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从而解决了超大型面塑霉裂问题。“我曾经看外国人做出来的水晶鱼,就想为何不做水晶面塑呢?”为了这个水晶面塑,他付出了好几年的心血。就是这种对面塑艺术的执着守望,何晓铮发明了水晶塑和浮雕面塑,创作了七种面塑,成为一代面塑大师。

为师者何晓铮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出师后,何晓铮就致力于面塑艺术的传承。几十年来,他的徒弟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面塑艺术也在各地开花结果。

何晓铮说,他的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是学员,这些年在大学、群众艺术馆等场所授课,听课的都算学员。第二层是学生,是经常来家走动、学艺的。第三层才算徒弟,是传统的作坊式的手把手教出来的。规格最高的徒弟叫入室弟子,是在诸多徒弟中遴选出的佼佼者,要经过正式的磕头拜师仪式才算是入门了。何晓铮对记者说,他各地的徒弟有150多名,但是入室弟子只有近50人。

北到内蒙古、南至峨眉山、西达新疆石河子、东到福建都有何晓铮的得意门生。做何晓铮的徒弟可不是那么简单,要经过一次严格的面试。“这个面试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远也要来一趟。首先看有没有诚意,再看人品和艺德,还看学习有没有灵性,最后还要看有没有持久性,是不是三分钟热度。如果这几点都具备了,那才可以传授他技艺。”何晓铮说,“我有个新疆的徒弟,为拜师千里迢迢来了两次。”

有人说,入室仪式是封建迷信的那一套,但是何晓铮认为,有些民俗流传下来还是有合理性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行磕头礼,更能加深师徒间的关系,明确师徒的责任和义务。

面塑宗师李俊兴当年看中何晓铮,收他为徒,为此两年没收其他徒弟。何晓铮回忆起当初拜恩师李俊兴为师时,济南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副所长曾说他手大不适合做面塑,李俊兴却说:“做面人是用心而不是用手。”这句话对何晓铮影响至深,他对自己的徒弟也这样讲,手只是心的延续,是心的工具。何晓铮收徒弟也有一条:“只要我觉得你行,你肯定行。”

何晓铮现已73岁高龄,当记者问到他还会不会再收入门弟子,他表示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基本不会再收了,但是也绝不放过有才华、有素质的可塑之才。

传播者何晓铮

为使更多的国内外人士了解古老的面塑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初,何晓铮每年都要参加或举办展览。如1986年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何晓铮个人面塑展”,在北京华都饭店、济南饭店多次举办的展览和观摩会,以及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的“中华百绝艺术博览会”的展出,都向世人展示了传统的面塑绝技,弘扬了华夏民族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

何晓铮给记者展示了一本纸页已经泛黄的册子,收藏了多年来国内外友人的来信和照片。扉页上,有一位德国艺术家给他邮寄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何晓铮先生,让我在济南期间很幸运地欣赏到了魔术般的艺术。”何老说,几十年来到各地推广面塑、举办各种展览,也结识了各国的艺术家。艺术说到底是相通的,面塑这门艺术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并欣赏。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济南民俗老街曲水亭街有何晓铮的面塑工作室,常常有人驻足欣赏。何晓铮说,曲水亭街是最具济南风味的老街,把工作室设在泉畔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南的面塑艺术。

年过古稀的何晓铮跟面塑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时常想起50多年前当面塑宗师李俊兴问他愿不愿意从事面塑工作的时候,他曾不是很情愿。但一脚踏入面塑的大门之后,就再也没出去。

“我曾经有很多机会调去高校和其他文艺机构,但是每一次别人提供这种机会我都婉言拒绝了。现在想想为什么当时会这么做,只有三个字‘离不开’。”

何晓铮曾获多次殊荣,他对其中一个尤为看重,即“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自从迷上了这门指尖上的艺术,面塑就成了他一辈子的守望。

相关链接

“济南面塑”的传承与保护

围绕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心,济南市群众艺术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济南面塑”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加强传承人传承保护意识

济南市群众艺术馆自2006年以来,已申报了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济南面塑》于2009年10月16日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拍摄了《济南面塑》电视专题片。

在此基础上,济南群艺馆组织全市13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召开非遗保护传承交流座谈会,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交流传承保护经验。各非遗项目传承人一致表示,将积极履行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担负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的光荣使命。

推进保护与传承

济南市群众艺术馆自2008年起举办济南面塑、鲁绣、剪纸和济南皮影戏等公益性传习班,每期两个月,培训社会各界学员千余人,为“非遗保护、人人参与”的传承理念,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011年9月在“齐风鲁韵”大课堂上,济南面塑传承人向全省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汇报了近几年济南面塑的传承保护情况。为恢复、保护传统技艺,济南群艺馆组织面塑弟子成立微型面塑俱乐部,召开了两次研讨会对传统的“核桃面人”进行攻坚。

广泛开展展示宣传

2009年,济南市群众艺术馆设计制作了第一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展示了济南市非遗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2011年,何晓铮作为“济南面塑”的代表性传承人,受邀参加了山东省文化厅赴澳门的非遗展示活动。

同时,济南群艺馆通过走进社区、校园等活动扩大面塑艺术在群众中的影响。数次组织面塑艺术参加“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走进济南大学、南上山街小学、阳光100社区、曲水亭街社区等,向广大学子及市民宣传非遗保护知识,展示济南本土文化的传统魅力。

标签:面塑 遗产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