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知青》剧本30斤
擅长撰写知青题材文学作品的著名作家梁晓声,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创作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多部优秀的知青题材作品,其中还有一些被拍摄成影视作品。有一段时间,梁晓声拒绝甚至排斥知青题材的创作。而十多年之后的今天,由梁晓声编剧、张新建执导的45集大型电视剧《知青》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全剧用宏大的气魄和细腻的笔触,史无前例地以全景式的角度将那段历史呈现给观众。
写《知青》为了文人的责任
梁晓声是以“知青文学”扬名文坛的,他的笔下真实、细腻地展现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真情赞扬了知青面临逆境表现出的沉着与勇气。1995年创作《年轮》后,梁晓声已有十多年未涉及“知青题材”。之后笔耕不辍的他写过纪实小说、都市爱情故事,也尝试过官场小说。这次回归知青题材,他信心满满。
记者:总体上您如何评价《知青》这部作品?
梁晓声:我写《知青》的时候,试图以全景的方式展现这代人的故事,注重人物精神轨迹的刻画。我认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知青》远超越了我以往同类题材作品。
记者:这个题材距离当下70后、80后、90后的观众来讲,很陌生很遥远。您在创作时,如何寻求新意从而赢得年轻观众的兴趣?
梁晓声:一部好的作品,根本不取悦任何观众。《知青》不是商业片,这只是在尽我们的文艺责任、文艺自觉。如今风花雪月、穿越宫斗充斥电视荧屏,我只想在观众面前呈现一部好作品,一部大众渴望的非娱乐的作品。这也是我在用我的方式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而《知青》中确实有一点理想主义,但即使别人都这么说,我还是坚持把人性中的温暖传递出来。
记者:最近十多年里,您几乎没有再碰触知青题材。那这次创作剧本《知青》,是什么缘故?
梁晓声:其实最初山东影视中心找我创作这个题材时,我犹豫过。因为我不想再介入这样的题材。但在制片方多次劝说和鼓励下,我才决定做这件事。有一段时间我的确很排斥再写知青题材,但后来我发现,现在年轻人已经不了解知青那个时代了。以至于一说到知青,他们就认为这个群体就是调皮捣蛋、谈恋爱。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活非常好玩而且浪漫。其实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记者:《知青》开播后,有观众认为不真实,您怎么看待这些评价?
梁晓声:大家怎么评价,我并不介意。我不是为了抢收视编故事,无论是褒贬还是质疑情节,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把知青生活浪漫化不郑重
梁晓声告诉记者,在用一年半的时间,创作出30斤重、60集内容的电视剧本《知青》的过程中,他始终秉承真实还原的理念。因为他想要通过这部作品告诉80后、90后,那一代知识青年对土地、对劳动、对农民有着多么深厚的感情。
记者:再拾知青题材,您如何写出与以往作品的不同?
梁晓声:在我以前的作品中,无论是主人公和故事发生发展,都是在黑龙江建设兵团的一个地方。而《知青》中涵盖了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各个知青曾经踏足的地方,各种非知青人物,比如家长群体等都出现在这部新剧中。这次不是为了写知青,而是写出那个年代。
记者:您本身就是知青,再回想起那段生活有怎样的感慨?
梁晓声:那段生活留给我的感受,注定《知青》这部剧不可以是一种很浪漫、很有意思、很好玩的电视剧。看不到劳动、看不到知青与农民的情感,看不到知青之间那种情感,只是大家谈谈恋爱,象征性地干点活,那是不可以的,那样越拍越差。
记者:“真实再现”是这部剧的意义所在?
梁晓声:这部剧更大的一个意义在于,《知青》将“文革”十年和知青年代结合在一起,用现实主义的方式,将那个年代的特征和记忆呈现出来。由于年代跨度久远,叙事宏大,因此45集的电视剧篇幅远远承载不了剧本的厚度。我最初抱给剧组的剧本就足足有30斤重,60集,超过100万字,写了一年半。
记者:60集的电视剧在现阶段来讲,的确有点长。
梁晓声:这也导致原本60集的剧本最终遭到删减,送审后又剪了一部分。播出的版本中,整个关于新疆部分的故事都没有了,而主人公回上海探亲引出他姐姐插队的那部分故事也被删。但无论如何,《知青》仍然是目前最直接和最完整反映知青年代的一部电视剧。
记者:现在影视剧制作公司为了吸引眼球保收视,都会起用明星主演剧中重要角色。而《知青》剧组里的主要角色却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员,您怎么看?
梁晓声:起初我对他们是不满的,但看到他们的那种投入和拍出来的效果,我给这些年轻演员打满分。
记者:听说剧组为了追求真实,搭景花费很大精力。
梁晓声:是啊,剧组专门在黑河农场弄了一片地,用来拍“麦收”的场景。看到那个场景,我回忆起来,像我这样的人,当初麦收时也痛苦得想逃离建设兵团。我们这部剧是最大限度还原真实,“抬木头”、“高音喇叭”、“武斗”等历史画面将真实重现。把知青生活浪漫化,是对历史的不郑重、不严肃、不负责任。
影视剧创作应拓宽半径
尽管是作家,但梁晓声也一直在关注电视剧行业的状态。他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别人想看什么就写什么,而应该是创作者通过自我意识的提升,给受众提供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记者:您怎么看现今电视剧编剧的现状?
梁晓声:现在的影视作品都很焦灼,编剧在鸡毛蒜皮中勾心斗角。怎么叫文艺高于生活,有时候我们恰恰变成了文艺低于生活。事实上,你能把观众的观看水准提升到什么程度,自身就提升到什么程度。不应该是你想看什么我给你看什么,而是我应该给你看什么。雨果写《巴黎圣母院》时才20岁,那时候更多的是有意思和好看;40多岁写《悲惨世界》,他是为了好看吗?那时候黄色报刊在巴黎一大片,他能不知道写什么好看?
记者:《知青》就是这样的作品吗?
梁晓声:我觉得《知青》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我们想给观众看到真正的知青是什么样子,而不是被美化、被浪漫化、被规避掉的“生活”。
记者:怎么保证这样一部试图承载这么多思想的电视剧,能让观众觉得好看?
梁晓声:剧中有很多令人动情的片段,比如“将军恢复工作后把女儿接到部队,乡亲们去送她”这个片段,我想象的是秋末冬初,隔着陕北山头,那么红的太阳,照着千沟万壑的黄土地。她走了很久,一回头看,山头上还有那么多小身影。这时候她一下子就跪下去了,掩面哭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一辈子记得,我要对老百姓好。我想这样的场景是能够打动人的,能打动人的就是好看的。
记者:您说的影视剧创作要拓宽半径,这怎么理解?
梁晓声:我们将现在的创作范围比喻成圆,有人会去把半径拉长,去试着拉宽面积。我希望做这样的人,而不是别人把半径拉长后,我去享受既得成果。我对我学生说,在你们人生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谁给你钱只要能出版,你都可以去做。但你一定要明白,那不是值得你一辈子从事的职业,如果有一天你情况好了,一定要回到原点上,创作有意义的作品,这个意义应该超出于稿费。等到上年纪了,还靠写电影、电视剧、小说给稿费来挣钱的话,是件羞耻的事儿,原来这一辈子不过是卖文字的人。我死去后,希望人们谈到这些作品时觉得还行。
记者:《知青》删减掉的部分还有机会看到吗?
梁晓声:未播出的内容将在我的作品全集里出现。《梁晓声作品全集》预计将在《知青》播出结束后陆续推出,这是我从文30多年以来首部个人作品全集。
记者:还在创作新作品吗?
梁晓声:我目前的另一部作品,反映返城知青当下生活的电视剧《返城年代》已经完成,这也算得上是《知青》的姊妹篇。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