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达达的马蹄”响彻两岸: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

2012年05月30日 08:12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林娟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说到诗人郑愁予,人们总会想到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年,这首诗在台湾首次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特别是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更是脍炙人口,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半个多世纪过去,已届耄耋之年的郑愁予第四次来到福州,参加在此举办的海峡两岸作家论坛。会议间隙,一位90后的女生将《错误》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信笺上请他签名,而手捧郑愁予的诗集等待签名和合影的少男少女更是络绎不绝,摄影机、照相机等“长枪短炮”和簇拥上来的“粉丝”们将他团团围住,这热烈火爆的追星的场面让人不禁想到:诗歌永远年轻,诗人永远年轻,美好隽永的中华文学必然会跨越时间的长河、政治的樊篱四处流播,源源长传。

福建青年对文学的高涨热情,让老诗人感动不已。他谆谆教导说,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所处的环境与过去不同,但对文学修养的追求不能变,那就是要具备“性灵”,“性是天性,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能量,对生灵有所关怀,这样写出来的才能叫诗。”

郑愁予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母亲带着他四处辗转,不管走到哪儿都不忘教他诵读古诗词,15岁那年,他便开始了新诗创作。1949年,郑愁予随父亲到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从台湾中兴大学毕业后他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后获艺术硕士学位。其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上世纪80年代曾多次当选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对郑愁予影响甚深,他的诗大都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又被称为“浪子诗人”。“我从小在抗战中长大,亲眼目睹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有人说郑愁予诗歌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他的诗歌,有一类充满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酷似李白;另一类则有着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宛若李商隐。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巧妙结合,从而开创了新的诗风。

意境优美深婉的《错误》被誉为“台湾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或许因为它过于耳熟能详,在论坛大会上郑愁予并没有朗诵它,而是朗诵写于金门的《桥》。他说,1988年曾和一位摄影家朋友来到福建,去了很多海港,当时就看到很多金门的渔民与福建的渔民在交往,这种往来代表着民心民意,阻挡不住。落籍金门的他写《桥》是希望金门先成为一座两岸交流的桥梁。“而文学交流是一切交流的基础,也是影响最长远的,搭建这一桥梁更是必要。”

本报记者 林娟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达达的马蹄 两岸 郑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