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是商业纪录片避险的关键”
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会阵容非常国际化,评委会主席由德国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克拉斯·丹尼尔森(中)担任,中国导演、制片人范立欣(左),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史提芬·赛登伯格(右)担任评委。
早报记者 黄小河
第18届上海电视节将于6月11日至15日举行。本届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电影、电视连续剧、纪录片、动画片四大单元奖项竞争激烈,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部节目报名,56部入围作品将争夺23项白玉兰大奖。
本届电视节纪录片竞赛单元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参赛报名,最终有16部优秀作品入围。其中包括8部长片、8部短片。这16部作品分别来自中、英、法、德、西班牙、阿富汗、以色列等国家,其中本土纪录片共入围3部,分别是探索远古时期新疆沙漠地区人类迁徙和葬俗等生活风貌,领略最古老最奇特的中国西域文明的三集系列片《滔滔小河》;将镜头对准中国西部的罗布泊南麓山脉中石棉工人生存状态的《造云的山》;曾经获得日本山形大奖的讲述最后鄂伦春使鹿部落人的苦与乐的《雨果的假期》。
本届纪录片评委会虽是三人小组,阵容却也是非常国际化。评委会主席由德国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克拉斯·丹尼尔森担任,中国导演、制片人范立欣,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史提芬·赛登伯格担任评委。
据了解,目前评审工作已经进行到最后的讨论阶段,最终结果将在6月13日的颁奖典礼上揭晓。作为评委之一的范立欣,之前也曾担任过“艾美奖”、“伊文思奖”等多个重要国际电影电视活动的评委。此次担任第18届上海电视节纪录片评委,范立欣坦言还是更看重关注社会现实、与当下紧密结合的纪录片。他告诉早报记者,“在一个竞赛的环境,一部影片的题材、技术和对现实的思考都将在评判的一个范围之内。”
范立欣于2006-2009年制作的纪录长片《归途列车》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的反响,而《归途列车》走进院线进行“一城一映”,尝试完全面对市场的考验,范立欣作为独立纪录片制作人首开国内先河,获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带着商业纪录片如何更有效地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问题,早报记者专访了评委范立欣。在采访中,范立欣从纪录片产业链和制作模式上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前的公共电视台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名词的重要性,这个名词就是‘买片经费’。大量的钱都投在拍摄上,所以最后造成了花大价钱拍摄的纪录片,风险都要自己来承担。而纪录片拍摄前的预售才是规避风险最重要的关键。”
“中国纪录片
题材棒,讲故事能力弱”
东方早报:首次受邀担任国内电视节的纪录片评审工作,有何感受?
范立欣:首先,我很激动也非常荣幸能够担任这次评审。虽然曾在国际上,像艾美(奖)、阿姆斯特丹电影节上都做过评委,但这次比较特殊,能够在自己的家里获得这项工作,更加感到多一份责任在里边。
并且我知道我们的纪录片评审委员会其他两位评委都非常的资深和敬业。评委会主席克拉斯·丹尼尔森,他非常有经验,也是多次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委的工作。尤其是另一位评委史提芬·赛登伯格 ,他经常会做一些跨文化、跨领域的纪录片,会为一些独立制作的纪录片投入很多工作,我们也因为项目曾经有过接触,所以能够和他们一起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也非常感谢上海电视节组委会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东方早报:对于这次入围的16部纪录片,哪些是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能否做下预测?
范立欣:因为我还没有跟其他两位评委做最终的讨论,当然我们马上就会见面做这样一个最终的讨论。预测就不做了吧,到颁奖那天自然就知道了(笑)。现在我所谈到的也只是我的个人喜好。这16部纪录片内容种类非常丰富,从大公司的大制作,像BBC的《冰冻星球》,到非常个人化有独特视角的纪录片,像《造云的山》都有所触及,我个人其实还是比较偏重于关注现实生活题材、与当下紧密结合的纪录片,而这种回顾性、历史性、系列性的纪录片我不是特别感兴趣。当然在一个竞赛的环境,一部影片的题材、技术和对现实的思考都将在评判的范围内。
我个人非常喜欢以色列的一部入围纪录片,叫作《一部未完成的影片》。这部影片说的是很久以前在华沙犹太人聚集区拍摄的纳粹政治宣传片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它通过之前留存的影像和现实中的一些对比,呈现出了电影镜头和镜头背后不同层次的现实,也动摇了我们对照片影像的盲目信任和认识历史真相的方式。我觉得很具有现实意义,拍得非常好。而另一部德国拍摄的《大白象》,我也印象较为深刻。这是讲述墨西哥一个非常大的农贸市场的故事,很生活化,很有细节,也是一部探讨关于生命、死亡和墨西哥人灵魂的影片,非常能够打动人心。
东方早报:对于本届入围的三部中国纪录片有什么看法?
范立欣:这三部中国纪录片之中,我最欣赏的还是《造云的山》,这部作品是一部关注现实的纪录片。既表现了采矿区石棉工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它又是一部环保影片,所以,我觉得题材是非常好的。虽然入围的中国影片只有三部,不具备代表性,但从各个国家参赛纪录片的对比来看,中国纪录片的普遍特点是,题材都非常棒,但是讲故事的能力偏弱了。
其实这些天来努力看完所有的参赛纪录片,我就会重复思考一个问题,在制作一部纪录片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找到艺术和故事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这个虽然不是很容易做的一件事情,但真的很关键。你的题材再好,却没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好方法,肯定会导致你的节奏感很差,节奏不好导致的最坏的影响是,你会失去广泛的观众群。一部好的纪录片拍摄的初衷应该是让更多的人去看,这也是纪录片的责任感所在。
东方早报:最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非常火,它是否找到了这个你所说的艺术和故事之间的平衡点?
范立欣:没错,这部片子最近很火,陈晓卿老师已经成了大明星了(笑)。我虽然没有时间看全,只看了两集,但我会找时间把后面的补上。《舌尖上的中国》应该说基本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美食传达出的文化传统,很国际化。我看到讲面食的那集,节奏就非常好,镜头一下子就跳到山西大院一群做馍馍的老大娘跟前,这就是非常会讲故事。虽然做馒头的这种场面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但通过镜头和文案的交代,你还是会很自然,并且很希望看下去,而且它用了拟人的方法来描述食物,这就是设计的好处,既讲了有趣的故事,又兼顾了艺术风格化的要求。
“要意识到
‘买片经费’的重要性”
东方早报:纪录片制片人陈晓夏曾说,对于中国的商业纪录片,还是一个投石问路的阶段。作为中国独立制作人首次将纪录片投放院线,并从收益和影响上都获得了相对的成功,《归途列车》开了先河,那么你认为中国的商业纪录片要想名利双收,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做出改进呢?
范立欣:其实陈晓夏的观点,我是非常同意的。我觉得中国纪录片人现在是赶上了一个好的时候,所以催发出创意上的活跃期,中国的纪录片市场现在非常活跃,国家在这一方面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随着各个地区纪录片频道的增加,给予了相当好的扶持政策。像最近的几个扶持项目,都是令纪录片制作者欢欣鼓舞的。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我们对纪录片的发行操作是存在弊端的。我们必须遵循市场,才能有效地取得自己的纪录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纪录片市场是有它完整和规范的一套操作方法的。
目前,从制作和投入产出的角度,我们的商业纪录片确实属于落后的阶段,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要从几个角度分析。首先是国内的盗版严重,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好的片子,本来拍出来就不容易,何况是一部纪录片。其次,国内商业纪录片的产业链不完整,这里边最关键的一点是模式。像你之前提到的公共电视台的投资比例,从前的公共电视台,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名词的重要性,这个名词就是“买片经费”。大量的钱都投在拍摄上,所以最后造成了花大价钱拍摄的纪录片,风险都要自己来承担。
“拿着创意去预售,
就是降低风险”
东方早报:能否具体解释下“买片经费”的作用?在制作上该如何规避风险?
范立欣:在国际上,一家公共电视台要制作一部纪录片,首先要给制片方相当多的一笔钱,这笔钱不是用来拍摄,这笔钱是支持制片方去国际上走一圈,去各个国家的知名纪录片频道、制作公司或者各大纪录片电影节走一圈。干什么呢?就是做预售,预售对于商业纪录片的操作是很关键的一步。
为什么会这样说,你知道吗?在片子没拍之前的预售和片子拍好了再拿出去预购,这里边的差别在哪儿?就是在风险。我打个比方,比如我这部片子先期投资是100万美元,如果我在没开始拍前,光靠创意,预售募集到500万美元,那么片子拍出来后,片子无论好坏,我都是稳赚400万美元的,风险都在预售时的买家那里;如果等我的片子拍好了再拿出去卖,那么这个风险就在制片方这里,我们国内目前的做法基本上风险都在制片方这里,很多电视台并不愿意拿出很大一笔钱让制片方去国际上兜售创意,而情愿拍摄之后再拿出去预购,当然,这里边有很多体制上或者习惯上的原因。所以,预购风险就变大了,别人在看到你的成片之后,会提出各式各样的意见,然后买家会尽可能地压低价格,用买素材的价钱买走你花大价钱拍摄的成片,这样你的投入产出比当然不成正比,何谈利益?
所以,《归途列车》的成功,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先期拿着创意在各个地方预售,就是在降低风险,其实,这里边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你也可以先期对你的项目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它是不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当然由市场说了算。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根据预售款来对后期的拍摄做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说,我募集到100万美元,我就可以拍得很从容。包括后来的一城一映,也是赚到了钱的,所以,商业纪录片要想走向市场,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并且形成规模和习惯,这样才能有一个正常而且有竞争力的氛围。
东方早报:当然也不能说电视台不愿意这样做,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大量很有眼光并且有兜售能力的制片人。
范立欣:你说得太对了,我们这方面的人才是奇缺,这个人才空白实际上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当然,我觉得现在情况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有很多电视台和制作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都尝试向外走,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多看看别人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也锻炼自己,我相信未来的中国商业纪录片一定会越来越好。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