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尚长荣:四回延安 每一回都是新的起点

2012年05月24日 14:53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重温《讲话》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应有的责任和坚守。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70年来风云变幻,但《讲话》的发表对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发展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而且非常深远的,它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奠定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指导和推动党领导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70年来,《讲话》精神指引着无数文艺工作者不辱使命的创作演出了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戏剧作品,多年来的艺术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只有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艺术家和艺术的价值,只有和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我和陕西有着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确切表达的情感,我从19到51岁都在那里生活,整整32年,待了半辈子,我在这块热土上成长,感受着黄土地的厚重与陕西乡亲们的赤诚,是这里几千年来的悠远历史和数代传承的质朴气息抚育了我。我曾四次到延安,1961年,陕西省京剧院和陕西省戏校将近200人到陕北去演出,这是我第一次去延安,满怀着对延安的敬仰和崇拜,那时延安象征着革命,象征着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光荣,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向往的革命圣地。

第二次是1973年,当时要拍以毛主席转战陕北、老区人民支持解放战争为题材的《沁阳站》这个戏,我们专程去了蟠龙战役和“沙加站”战役的发生地参观了很多毛主席当年转战陕北的革命遗址。我第三次去延安是1992年,也就是《讲话》发表50周年的时候,我已经调到了上海工作,当时和陕、沪文艺工作者们一起在杨家岭演唱了《周总理又回延安城》。

我第四次去延安是2012年5月,今天的延安和我51年前、39年前、20年前去的时候都大不一样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富国强,咱们中华民族已经踏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我为延安人民唱的是《我是中国人》,自信生来有傲骨、浩然正气满乾坤,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更为咱们伟大的国家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而骄傲。重温《讲话》内容,继承革命传统,时代在变,但作为文艺工作者,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当代人,国家的良心、民族的气节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万万不能变的,就像《我是中国人》当中唱词一样“做一个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磊磊落落、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国人的良心和中华民族的气节是我们所有文艺工作者的脊梁,更是所有文艺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多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作为当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的作品也应该是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鲍尔?柯察金有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现在的文艺创作各种理念、思路、新见解、新观点喷涌而出,我们都应该给予极大的宽容与理解,但我们的创作是应该遵循主流价值观、保持大方向不变的,这不是保守,更不是落后,而是传承民族文化应有的责任和坚守。

回想起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是多少不易,几代人付出了多大的牺牲,走过了多少不平坦的路,跨过了多少坎坷才有了今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文学艺术要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们戏剧人的本职工作,这是时代的重托,更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厚望,这个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感、加强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骄不躁潜心创作,远离媚俗,为时代、为人民奉献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

(本文摘自尚长荣在中国文联举办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