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有生活,作品就有生命力 为大众,文艺才有感染力

本报记者 施晨露

“当时我还只有十五六岁,是延安鲁艺最小的一名学生,尽管没资格出席会议,但经过各种方式的传达报告,还是让我感到‘文艺为谁服务’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著名作曲家黄准在昨天举行的纪念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座谈会上讲起当年的经历记忆犹新。

从1947年创作第一部故事片 《留下他打老蒋》开始,黄准至今创作了百多部电影、电视剧音乐,几乎每部作品背后都是扎实的生活实践积淀。“创作《新儿女英雄传》,我到了白洋淀;创作《蚕花姑娘》,我和蚕农们一起养蚕采桑;为写《红色娘子军》,我三次到海南,和当年的娘子军一道,从原始森林爬上了五指山……”她说:“60多年的创作实践告诉我,有了生活我的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她就是一股不竭的动力。”

著名编剧王丽萍现身说法:“1999年,我作为人才引进来到上海,大概太想证明自己了,什么题材都想写,闭门造文。2001年,我写了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女人不麻烦》,剧中所有人物都是关在家里造出来的,后来,《新民晚报》刊登了观众的批评……我知道这部戏写得有多匆忙、有多草率。”挫折让王丽萍调整了创作观念,“我很快去了农村,在那里采访、记录,跟很多回城的知青聊天谈心,从生活中去寻找真实的力量。”在生活的滋养下,王丽萍近年佳作不断,《媳妇的美好时代》、《我的美丽人生》、《双城生活》等广受观众好评。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讲起不久前,为创作以樊锦诗为原型的现代戏来到敦煌的经历,仿佛还携裹着西北大漠的风沙味道。“在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前,我们与樊锦诗院长第一次见面,我和她的手紧紧相握,呀!她的手竟然是那样的粗糙!一刹那间,我的心里混合着难过和感动。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塑造了这位身材瘦小的大知识分子?”带着这样的问题,茅善玉和创作伙伴在敦煌一待就是半个多月。茅善玉说,这是沪剧院艺术家长期以来的传统,丁是娥和邵滨孙老师分别在上世纪50、60年代创排的沪剧《鸡毛飞上天》和《巧遇记》中扮演劳动模范,他们放下艺术家的“身段”,学踩三轮车、挑扁担,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做朋友,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艺术创作时要怀揣生活、心想观众,演出时才能信心饱满,真情流露。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艺术的来源,如何让观众信服呢?”

标签:生命力 创作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