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全国各地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续)

《水·水·水》剧照

《大唐赋》剧照

《大唐赋》剧照

《拓跋鲜卑》剧照

《拓跋鲜卑》剧照

《大美四川》剧照

《大美四川》剧照

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戏曲邀请赛上获金奖的《钟馗嫁妹》剧照

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戏曲邀请赛上获金奖的《钟馗嫁妹》剧照

《靺鞨春秋》剧照

《靺鞨春秋》剧照

云南 精品响亮,看戏不难

本报驻云南记者 杨洪文

“天上的星星有升有落,桫椤寨的星星昼夜不落。天上的太阳累了歇歇脚,桫椤寨的太阳脚跟着脚……”这首优美的歌曲,来自花灯现代戏《桫椤寨》。

作为近年来云南花灯戏的代表性剧目,《桫椤寨》囊括了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大奖和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奖等省级大奖。《桫椤寨》走出云南,到全国各地巡演,也让大家认识了花灯这个云南地方剧种。

而“十一五”以来,像《桫椤寨》一样的文艺创作精品,如《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丽水金沙》、《太阳女》、《勐巴拉拉西》、《梦幻腾冲》、《水·水·水》……一个个剧名变得响亮起来。

2011年5月,主题为“艺术增繁荣,颂歌献给党”的云南省第十一届新剧(节)目展演获得成功。20余天时间内,来自全省14个州市的40多个文艺院团、艺术院校、演艺企业等带来了32台精彩的剧节目,演出64场,观众达到4.2万人次。“文化强省·百艺盛会”——2011云南文化艺术系列活动,推出舞台艺术、社会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大门类的60余个项目,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云南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坚持抓创作、出精品。 一年来, 云南省7个剧目获得13个国家级奖项,32台新剧节目获得省级奖项。

与此同时,云南省还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让老百姓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

为解决农民看戏难问题,云南省文化厅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组建了“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艺术团。从2009年7月开始,用5年时间到全省各地乡镇为基层广大农民群众服务。

作为云南省文化厅直属院团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文化亲农、规模最大的一次送戏下乡、时间最长的一次惠民演出活动,截至目前,艺术院团已到80个县的528个乡镇慰问演出710场,惠及观众569万余人。

2011年,云南省文化厅还组织省京剧院、省滇剧院、省花灯剧院、省话剧院、省杂技团五个院团,在“艺术客厅”开展为城市广大群众服务的惠民演出项目,以高质量、低票价的形式为市民提供了精彩的京剧、滇剧、花灯剧、话剧、杂技等,演出99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同时,把优秀获奖剧目送到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奉献60余场精彩演出。

为推进文艺创作进一步发展,目前,云南正在努力加大对文艺创作的扶持力度。同时,就如省花灯剧院院长孙晋昆所说,为打造出让社会认可的艺术品牌,各艺术院团也在加强对作品的包装、宣传、运作。

陕西 党政资助,植根群众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党的十七大以来,陕西依托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壮美雄奇的山水自然文化,舞台艺术创作繁花似锦,不但通过将文化与旅游结合,激活了舞台剧的旅游演出市场,而且通过全面推进院团体制改革,释放活力,在新作精品迭出的背景下,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来自观众的满意是对我们最大的鞭策,我们要不断拿出品牌剧目,不但要让老百姓看得起戏,还要通过降低门槛培育好观众,培育好市场。”陕西演艺集团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白云生向记者表示。

在陕西,自2007年以来,大量的艺术新品佳作迭出不断,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走进了剧场。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政府的“硬”支持作为根基。

2007年6月,陕西省出台了《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核心是,每年从省级财政拿出3000万元,采取无偿资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后期奖励等方式,集中支持重大文化项目,这其中,舞台艺术创作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受其资助创排的有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等。

2008年底,《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资助办法》出台。该办法规定,每年至少拿出100万元对全省文艺创作进行专项资助,资助范围包括本省文艺创作人员创作或外省创作人员以陕西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舞台剧本等。

近年来,陕西文艺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狠抓艺术精品剧目的创作生产,成绩喜人。在2010年5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由陕西省文化厅组织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等20台剧目获文华大奖特别奖;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等35台剧目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大树西迁》还荣膺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全国十大精品剧目;曲江秦腔剧院的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则成为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

2011年,陕西选送剧目参加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评选活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和西安秦腔剧院改编的秦腔现代戏《秦腔》从全国各省区市申报的90余台剧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参加全国展演的27台优秀剧节目中的两部。

总之,立足于群众满意,在激活院团活力的基础上,陕西舞台艺术精品不断出现,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呼伦贝尔草原走出《拓跋鲜卑》

本报驻内蒙古记者 阿勒得尔图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话剧团的立团之剧——大型民族历史话剧《拓跋鲜卑》,继2010年12月囊括话剧金狮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4项大奖后,又于2012年1月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

“森林是一个比草原更为古老的人类摇篮”,这是当代学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拓跋鲜卑就是从大兴安岭的森林中走出去的,就是从呼伦贝尔草原走出去的。1500多年后,一个呼伦贝尔人立志用艺术手法再现鲜卑民族辉煌而又凝重的历史,她就是呼伦贝尔话剧团团长朱朝霞。

朱朝霞要全力推进呼伦贝尔话剧事业的蓬勃发展,她一手抓剧本创作,一手抓人才培养。剧本她选中的题材就是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的历史故事,而她第一个起用的人才就是话剧演员张峰。《拓跋鲜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7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目,成为呼伦贝尔递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从2007年开始,呼伦贝尔话剧团就致力于打磨《拓跋鲜卑》。他们邀请总政歌剧团国家一级导演胡宗琪、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教授黄维诺、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家黄楷夫以及服装设计师王黎莺、灯光设计师胡耀辉等共同加盟《拓跋鲜卑》。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来到呼伦贝尔话剧团后感慨万千,能容纳几十名演员的排练厅显得简陋甚至有些寒酸。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有演员展现给来自北京的老师的是对话剧艺术的执着追求。

《拓跋鲜卑》第二版于2010年2月在海拉尔上演,当时正值呼伦贝尔“两会”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观众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他们的心声。2010年8月,作为五部精选剧目之一,《拓跋鲜卑》在第七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上激情上演并获得好评。

2012年1月,《拓跋鲜卑》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消息传来,群情激奋。《拓跋鲜卑》剧组清楚,年度资助剧目不是精品剧目,在呼伦贝尔话剧团,记者已经看到黄维诺、董妮的第八稿剧本,他们将以此为起点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川歌”借改制东风闯市场

本报驻四川记者 梁 娜

“改制以来,我们的演出订单就一直不断。”谈起剧院体制改革的成果,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斌反复强调,“从改制初期努力破解改革难题,到现在不断重塑市场主体,从而激发活力勇闯市场,改制后的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焕然一新,正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四川省级国有文艺院团首家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借助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于2010年9月率先开启了四川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大门。从剧院到公司,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川歌的改制不仅是名称和身份的变革,更是文化生产力的解放。

“优秀作品是检验川歌转企改制的第一个杠杆。”据刘斌介绍,在转企改制后公司连续推出了《大美四川》和《红军花》两部大型舞剧作品。《红军花》是川歌转企改制后推出的首部现实主义题材大戏,已经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大美四川》是川歌改制后推出的第一部市场化作品。

“强强联手,联合抢占市场,是我们闯市场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改制后的川歌在开拓市场方面摒弃了以往孤军奋战的方式,努力开拓市场上各种发展渠道,联合市场优秀资源,共同抢占市场。

《大美四川》就是川歌和四川省演出展览公司强强联手、推向市场的一个成功实例。5月11日,川歌又和四川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四川两家文化旅游产业国有旗舰龙头企业携手共进。此外,川歌还大力鼓励员工利用自有资源自行开拓商业市场。现在的川歌,通过整合市场“多元”因素,在合作伙伴、投资单位、剧目内容、演出阵容等方面实施系列多元化组合,借助社会各种力量进行剧目营销,这也是改制后川歌的另一个显著成就。

从以前四川艺术生产的排头兵到现在引领四川全省舞台艺术生产繁荣发展的领头雁,面对转企改制后的新形势,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一直把“赛场”和“市场”作为检验作品的标准。“近几年,我们争取每一年都推出一部新的剧目。”面对未来的发展,刘斌充满了希望。

太原艺校播撒文艺种子

本报驻山西记者 郭志清 王焕伟

在2011年底举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戏曲邀请赛上,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获得一金一铜、四个表演奖、一个组织奖,成为在这项文化部主办、全国艺术院校舞台艺术最高级别的比赛中唯一获得金奖的市级艺术学校。

从大型环保题材儿童剧《褐马鸡与少年》荣获文化部全国优秀儿童剧精品剧目三等奖,到戏剧作品《农家乐》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比赛中获群星奖,到大型晋剧现代戏《花落花开》在山西省现代戏新创剧目评比展演中荣获“特殊贡献大奖”,再到摘得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戏曲邀请赛的九个奖项,在文化精品不断呈现、全国大奖接踵而至的同时,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播撒下的文艺种子茁壮成长,正在成为促进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

“不等不靠,自主创新,抓住机遇,抢前发展”,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春根给予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高度评价。

从上世纪50年代建立、60年代停办、70年代恢复、80年代发展、90年代提高直至今天的繁荣,经过半个世纪艰苦创业和不懈探索的历程,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桃李芬芳,四海飘香。田桂兰、高翠英、郭彩萍、谢涛、张娅君等梅花奖、文华奖得主从这里走出,艺苑美名响彻三晋大地。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硬件虽然没有任何优势,但创新让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更神奇。

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以大力提升创作、表演和理论研究能力为核心,形成学术研究、表演、学科建设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建设格局,以及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等特色办学思路,突破了把目光仅盯在为专业团体输送人才这一狭窄的路子上,积极为群众文化、企业文化、馆所文化甚至商业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培养输送人才,开创了多种办学模式并存的发展路子。

2008年9月,恰逢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建校50周年,太原市文广艺术高中、儿童实验艺术剧院双双揭牌。

针对教师队伍,学校从基本功到教育理论,从专业知识到教学技巧,从课堂教学到舞台实践,都从严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将先进的教学思想融入课堂与实践当中,将“言传身教”与“电教”相结合,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引进课堂,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形式。

如今,无论是在学生人数还是在办学规模方面,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都居全国同类艺术中专前列,学校迎来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黑土地上实现京剧新跨越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2000年,张新民走马上任黑龙江省京剧院院长。此时的京剧院正处在困难重重的最低谷时期。为重铸辉煌,他身先士卒,迎难而上,用果敢睿智的工作作风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职工的信任与尊敬,使黑龙江省京剧院在2005年全国87家京剧院团考评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从省级京剧院团到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历史性的跨越。

张新民上任伊始,可以说工作千头万绪,先抓什么才是抓住了牛鼻子?他选择了抓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基本功训练,分派老艺术家以戏带人,在专业队伍上实现了老中青梯形人才结构,形成了阵容整齐、文武皆备、流派纷呈的艺术特色。

剧院近两年创作工作主要围绕重点剧目和新剧目储备两方面展开。重点剧目《靺鞨春秋》紧扣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地域性。此外,剧院对一些剧目进行了修改加工,如新编历史剧《海瑞背纤》、《梦泽悲风》等作为剧目储备。

从2000年开始,剧院每年演出场次都在150场以上,平均三天一台戏,并逐步实现立足本院、网络全省、辐射全国、开拓国际演出市场的目标。

2005年,为适应演出市场以及观众对演出场所和环境的新需求,剧院抓住哈尔滨市南岗区政府“河园”二期改造的契机,同时借鉴市场运作的成功模式,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的支持,共引资2000多万元对剧场、排练场所、办公场所、演出设备、办公设备和车辆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更新。通过改造,剧院基础设施设备由弱变强,达到一流水准。

在改造硬件条件的同时,以张新民为首的剧院班子,适时转变发展观念和内部管理方式,从用人制度入手,打破封闭性人员任用模式,实行了定机构、定任务、定岗位的全员聘用合同制,完善了20多项规章制度,大大提高了剧院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剧院定期对职工进行爱岗敬业、以院为家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工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剧院先后有10名演员荣获“扎根龙江做奉献”艺术家奖,2007年剧院获得了省直文明单位的称号。

标签:创作 剧目 云南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