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生命的伟大进化
12
﹃爱上层楼﹄读书会真人图书馆第 期
任蒙
阅读是人类生命的伟大进化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许馨尹
时而掌声热烈,时而笑声爽朗……上周六,散文家任蒙坐镇本报“爱上层楼”读书会真人图书馆讲坛,在汉口江滩“爱微影视”书屋与50余位书友品读名著、分享经典、书话人生、签名赠书……读书会上,江岸区委宣传部、团区委组织青年书友参与,热情互动。
以下为任蒙讲述实录:
读书欲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养成的。阅读是一种精神行为,阅读本身体现一种精神境界和文明程度。
阅读习惯要从少儿时代开始培养。我有个记者朋友,两年前考察澳大利亚,回来后对我说,澳大利亚真是个人人都能自觉阅读的国度,马路旁、草坪上、海滩边、商店里、候机厅内,随处可见人们捧书阅读的场景。记者朋友曾经在悉尼皇家植物园,看到一个瘸腿流浪汉坐在树底下读一本硬皮书,一个小时之后他原道返回,只见流浪汉还在那里认真阅读。那里,每天都是读书日。那里的人说,他们在幼儿园就喜欢读书。
美国已故著名学者霍弗(《乌合之众》作者),7岁时双眼失明,15岁那年又莫名其妙地复明。于是他拼命地读书,每天保持在8至10个小时。这样疯狂地读书,不仅是因为他饱尝过无法读书的痛苦,而是他害怕哪天双眼还会莫名其妙地瞎掉。
我有过“没有书读”的恐惧。我在考察北欧的旅途中,带的一本书读完了,一堆报纸也看完了,外国字一个也不认识,不知道那几天怎么过,有一种恐惧感。
阅读是分境界的,一旦有了解饥解渴的那种畅快与满足,那么这辈子你肯定与书结缘了。我以为,阅读已经进化成了我们的一种生命欲望。
40年业余创作,
贵在心灵对阅读与文学的坚守
我现在虽然满身“光环”:什么中国作协会员、武汉作协主席团成员、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湖北大学客座教授……在全国性报纸杂志上发表散文作品数以千计,出版有散文、杂文、文艺评论等18部专集,获得过首届“全国孙犁散文奖”唯一大奖和“冰心散文奖”等,但其实,我是一个地道的业余作家,差不多写了40年了。要说读多少书,过去条件都很差,工作很忙,一个星期休息一天,两个人一个宿舍,灯昏黄昏黄的,真的不敢说读了多少书。我也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读到小学四年级没有课本。
我从高中毕业后,就参了军。参军后说这个兵能写,就抽到政治处写作组。那个时候我们是写新闻报道,团级单位哪有那么多新闻呢?我就写诗歌散文。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散文发表在武汉军区《战斗报》上,大半个版,整个部队都轰动了,军区首长打电话来奖励我。
从部队转业地方工作后,我开始写诗论和杂文。我出过一本《诗廊漫步》,是武汉大学《写作》杂志出版的,再版两次。还出版过两本杂文册子。正儿八经写起散文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工作几十年,工作性质和我的文学创作基本是没有关系的。最多就是写写新闻报道。我在基层连队干过,也当过飞行部队的指导员,我做过组织工作,共青团工作。但对于读书,我后来是奋起直追的。我自修了大学中文本科的全部课程,读了很多历史、哲学、科学、中外名著等基本的读物。搞文学创作没有文化根底是不行的。
业余写作就是像体育竞技一样,要创纪录,要写好,不写好谁来看呢?好几年春节省作协开茶话会,我都没去参加过一次。过春节我自己在家看看书,写写文章。这么多年我总在回顾,就是心灵里面对阅读与文学的一种坚守。我人生一辈子都是个机关干部,是养家糊口的。但,读书与写作,是我人生中唯一的亮点。我也有两次去做专业作家的机会,但是因各种原因都放弃了。
既要“厚古薄今”
又要“厚今薄古”
如果你喜欢品读散文或喜爱散文创作,那么你就是做到既要“厚古薄今”又要“厚今薄古”。
中国古代的散文宝藏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绝。《中国古代散文选》、《历代散文选》、《古文观止》等,都是千古名篇,字字玑珠。还有诸子百家的篇章,融情、景、哲理、人物、故事、科学、天文地理于一炉,是珍贵的散文财富和文化经典。司马迁的《史记》,其实就是一部至今无人超越的纪实散文经典,谁超越了?它也是一部“文化大散文”,可供我们汲取的营养太多太多。
“厚今薄古”,读今人的东西,这个是从写作的意义上讲的。我的一贯观点,从创作中找参照物。古代的散文不是我们的参照物,那些历代的精品,是供我们今天阅读欣赏的。如果我们现在写古人那样的东西,没人给你发表,也没有阅读的对象。一个时期拥有一个时期的文学。如果你是一个文学情结很重的作家、爱好者,就要把定位放在当代的这些名家的名作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文学。每个时代的追求是不同的,如果没有文学的发展,我们现在不还在写《楚辞》、《汉赋》、《九歌》、《天问》?唐代有诗,宋代有词,明清有小说,元代有戏曲……古人都改革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变革呢?这个就是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有人说各领风骚没几天,现在就是这样的,没几天,变换很快的。
王蒙有句话讲得非常好,说今天的人们写得更深沉也更多样,更有风格也更有个性,更耐读耐人品味也更艺术,更人性也更动情。更富想象力和幽默感。这是王蒙对当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我想特别是散文。
适当多读一些当今散文作家的作品,尤其是要多读当今散文名家的作品,看看他们在怎么写,看看他们在哪个水准上。余秋雨、贾平凹、周涛、赵丽宏、方方等,他们的散文颇值一读。
散文作家的社会认同,比小说要难,甚至比诗歌还难,因为参与者太多,许多官员和把持重要文学关口的人都在其中。所以,现在对散文的认同,基本上停留在民国时期(所谓“现代”),或者说,死人好摆平,活人没法摆平。
要多读当代优秀的散文作品,但是,并不是靠阅读他人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所以,要读好散文,读到一定数量就够了。散文的写作与阅读,不是某种“食疗”,吃什么补什么。写诗的要读诗,写小说的要读小说,写散文的要读散文,这没有错。但是,一旦基本技巧掌握之后,就没有必要老是盯着别人。特别是写散文,就是写自己的情怀,写自己的智慧,这就不是只看他人的散文所能解决的。
现在你说全国著名的小说作家,一下子可以列上几百个,但是你能说出多少知名的散文作家?余秋雨自己说过一个故事,有次他在新疆的广场上碰到几个被铐起来的犯人,其中有个人看到他说我认识这个人,是马兰的老公。他没说是散文家余秋雨呀!就是余秋雨也是靠在青歌赛上当评委出的名,不上青歌赛他的《文化苦旅》没这么大名气。我又想到贾平凹的散文,都说他散文比小说好,如果贾平凹不写小说,纯粹写散文,写得再好也没有这么多人关注他;他是小说出名之后,带出来散文,炙手可热。大家一看,哟,比小说写得还好,这个效应出来了。
所以说散文是很难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的。但读古典名著,读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这个靠得住。
一块路牌激活了
一篇“冰心散文奖”作品
我不讳言,我刚才就说,我就是个业余作家,一辈子不停读书还是没能读多少书。但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人,一辈子读不了多少书还得不停读书。因为掌握一定程度的基础性历史文化知识,是一个作家不可或缺的。一个成熟的作家写任何一个东西都要借助依靠和动用过去的知识积累、底蕴,他才能够对这个新的命题进行思辨,发挥想象,写出有价值的作品。
我的“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伊河岸边的那条小径》,竟是靠一块路牌激活的。但这种激活蕴含着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阅读沉淀。
那年单位组织去洛阳旅游,到了这个文化古都我就想找点历史文化的题材写写。在洛阳转了一整天,没有任何“感觉”和发现。我心里嘀咕着:不知是我让洛阳失望,还是洛阳让我失望。傍晚,走在洛阳香山寺的路上,突然,树丛中一块写着“白居易之墓”的铝合金路牌启动了灵感,顿时觉得“洛阳的黄昏是浸透着历史感的。”那会儿天色已晚,我们的旅游行程中没有安排去看白居易墓的项目,再说导游给我们规定的时间已到,我不可能单独去看白居易的坟墓。但是,回武汉后我还是写了这篇散文。
《伊河岸边的那条小径》这篇散文,描写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文章在肯定白居易的巨大艺术成就的同时,更加注重展开白居易入世、为人的另一面。我从历史判断上充分肯定了这位唐代大诗人在为官和为文上成就兼得的通顺人生道路,尽情展示出白居易的人生臻于“完美”的场景。从白居易的诗中,将一个耽于“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这种极其优裕生活的白居易剥离出来,给读者见证了一个以书写“小青衣动桃根起,嫩绿醅浮竹叶新”等颓废诗句为志趣的浪荡诗人的形象,挖掘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中这样一位名仕与名艺兼具的“达人”典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描述白居易为官为文“双向”大成这个极其典型的历史人物的幸运人生,揭示了封建制度为历代士人所铺设的看似宽阔明媚的人生道路,其实是狭窄而晦暗的。这一点,在历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中几乎都被忽略了,因而我笔下的白居易得到了有些资深学者的权威性肯定。
没有看到白居易陵墓,而写出了这个历史人物,这就是我平时阅读的积累。我不但读了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等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作品,也读了他赞美大好河山的“江南忆”等诗词,还读到过表现他生活奢侈堕落的一些作品。
我还有一篇获“孙犁散文奖”的散文《放映马王堆》,是一种强烈的历史敬畏感让我写出来的。马王堆刚刚发掘的时候我读高中,报纸上有个消息硬是让我翻烂了,说长沙发掘出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女古尸,解剖之后胃里吃的瓜子都还没烂。
1996年的我带着我的小部门,到长沙去看一看,一个人6块钱车票,就是冲着马王堆去的。看了之后我感到震撼,就想要写一个东西。当时我只想写一个随笔,一两千字的,但一写便不可收。后来写成了一篇7千字的散文,发表在《芳草》杂志上。因为我研究过西汉历史,收藏了一本《西汉会要》。这也是我正式的第一篇历史散文。
●现场对话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许馨尹
书友:有评论家说您和余秋雨相比就是差了点名气。您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
任蒙:省作协曾为我的作品开过两次小型研讨会,拿我的散文和余秋雨散文进行比较。会上有人提出,我和余秋雨相比就是差了点名气。我承认我的散文和余秋雨散文风格上相似。余秋雨是一个公众人物,很多人可能对他有不同的看法。说我的散文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余秋雨的散文,这个我不同意。但是余秋雨对中国某些封建历史本质东西的思考也许没有我思考得深,他写《一个王朝的背影》,说乾隆在承德建一个避暑山庄,说皇上很累了,要找个地方好好休息。我就觉得连皇帝都累了天下还有谁不累。当然有一些情结我们是一种共同的文化情结,是一种共同的文化思路,包括我写《清晨拜谢天一阁》。其实我压根就不想写天一阁,因为余秋雨写了《风雨天一阁》,我绝对没办法超越他。但是两年以后我还是写了。一个家族堪称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奇迹,这样一种坚守,是我无法回避的。我摆脱不了这个情结。写完之后还是余秋雨那个思路。有些人说,你为什么不绕过余秋雨?我说我这篇散文绕不过余秋雨,我不这样写我就不必要写这篇文章了。我要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叹,这样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任蒙也就是个业余作家,这一辈子也就这样走过来了。
微博网友:您过去写过诗写过杂文,一个是形象思维一个是理性思维,那二者的共性在哪里呢?
任蒙:这两者并不矛盾,同属于文学作品。但是我讲诗歌的形象思维多一些,散文的理性思维重一些。我举个例子,从诗人转化为写散文的远远不只我一个人,写得好的比我还多。有一个著名的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个著名诗人叫邵燕祥,过去的诗刊主编。诗写得很好,晚年只写散文。散文也是写得我蛮服气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做到统一的还是有些难度,但如果用心,可以实现有效的统一。
书友:我是育才小学六年级学生。我想问任蒙伯伯,我们这个年龄段适合看什么样的散文?
任蒙:你们现在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包括你们的智商、聪明程度都高过我们那个时候。但是你们毕竟还是孩子,就是我讲的历史文化散文,写李白那种人格崇高,写杜甫生命的典型意义,可能你们接触还是过早了。但你们可读一些立意很好,也写得很美的散文,包括写山河风光的、风花雪月的、花鸟虫鱼的都行。你喜欢读的就去读,不感兴趣的就不读。另外,对唐诗我还有一个说法,我不主张你们过小就去强行背诵唐诗,一个孩子学前班背诵几百首,没有必要过早地接触这些经典。
书友:什么样的散文是小散文?什么样的散文是大散文?如何写好长篇散文?
任蒙:散文的大或小,这个是有争议的。刘伯温的《卖甘蔗言》几百字,它不大,但是它是千古名篇。这个大和小是相对的。我领会,一般大散文指题材比较大,比较浑厚,有思想的,像写历史题材的散文、写文化的散文。小散文就是写小情感,小情怀,写一个小故事这样的散文。我认为有现场,有感受,有想象力,这个才能叫散文。而写一个典故,然后发表感慨,这不是散文。这过去叫“灯下漫笔”,你顶多就是随笔,而不是散文。写长篇散文要有积累,要有思考,关键要对历史变迁、对历史事件有一种基本把握,自己潜意识里有一种意识,把这种意识用散文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把它深化为文学作品,赋予它文学内涵。
书友:请问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提升文学写作水平?
任蒙:这个话题我解答过很多次了。但是有一条我可以告诉你,那就是坚持。这些年我坚持下来了,我说了我没有别的爱好,最大的爱好都搁在这儿了。我今年57岁了,家里连电视都没有,就是读书写作。有时候散散步啊,做一做简单的运动。我的双休、节假日基本都在家里写作。这个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坚守信念,坚持读书,坚强写作。
●网络留言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许馨尹
快乐宝贝:当代实力散文作家任蒙,他的坦诚低调,他的文学情结,他与时俱进的写作态度,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令我十分震撼。他内心的强大,他外表的谦恭,让我着实感动。他的诗化散文把人带入美的情感,诗的意境之中。我为湖北有这样的散文家感到自豪。同时,感谢长江日报爱上层楼读书会,每次活动你们总让我们有一份惊喜,并获取了那份无与伦比的收获。
丽虹:任蒙老师说,读书不仅要用眼睛读,更要用心灵读。经典!散文是我的最爱。我读过任蒙老师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创作的一批散文,那是将诗性、文采、史述、思想融为一体,把现实与历史、现代与传统、山水与人文等关系处理得很到位,称得上是史、诗、思的结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长江网洁少:翻看了任蒙老师的散文,也了解了其丰富的生活阅历,感受了其文风的泥土气息,历史厚度,人文温度。《伊河岸边的那条小径》说来也是神来之笔,文中最后写道:“伊水河岸的千年古道,就是为白居易设计的,我再次回头看了一眼那里沉睡着的模糊的诗人,看了一眼那条小径已经模糊了的路口。洛阳,只给我留下了一道山林间的小路。”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其触感和对社会、历史、人文细腻而辩证的独特观照。
阳春白雪:参加任蒙做客“爱上层楼读书会”,我感触很深,更加促使我要多读散文,多读文学作品,既要用眼睛读,又要用心读,用思想读,参加读书会,使我学到很多知识,我以后要多参加此活动。
本次“品读任蒙散文人生”读书会,人民网、长江网、凤凰网资讯频道、新浪微博、湖北作家网、网易新闻等相继转载报道。在现场新浪微博大屏幕上,频频传来网友们的微博互动留言,长江论坛视频也与本报同步热播读书会现场。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