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千人送别罗哲文

罗哲文的灵柩被抬上灵车。本报记者王海欣摄

悼念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本报记者王海欣摄

昨天,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遗体告别仪式于上午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国家文物局组成了治丧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对罗哲文一生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各地千余人赶来与老人告别。

本报记者张然

■追忆

传播东亚古建修缮理念

昨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前来向罗老告别,他的讲述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6年以来,故宫的修缮引发了国际关注。有些人认为这与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威尼斯宪章》有一些不同的理念。《威尼斯宪章》认为应该最小地减少继续损害,一般不要进行落架大修。“但是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不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屋顶损坏,底下梁架也就损坏,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霁翔说,如何把这一特殊性告诉国际社会,罗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国际社会有威望,也有很多同行,几经努力促成了2007年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承办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让西方古建筑保护专家了解了东方古建筑修复的特点,这是中国古建筑修复保护原则受到国际认可的标志。

“宣言扭转了文物修缮领域欧洲一统天下的形势。”也对后来故宫的修缮工程给予了指导。

力排众议促卢沟桥退役

民俗学家赵书回忆,1980年开始,北京市政协提出卢沟桥应该停止车行。“当时某单位的一个处长,指着一位领导鼻子质问:你知道什么是桥吗?你不让走车,还叫什么桥啊?”赵书说,后来是罗老站出来表态:桥有教育功能,时间越长,教育功能越是主要的,应该停止车行。“这句话的分量相当重。”赵书说,如今卢沟桥退役不再走车,用于教育展示,应该归功于罗老。

保护北锣鼓巷平民文化

赵书还回忆道,北锣鼓巷纳入四合院文物保护区时,有人提出北锣鼓巷没有什么价值,当时还是“小字辈”的赵书提出北锣鼓巷在清朝属于镶黄旗驻地。有权的是皇帝,住在紫禁城里;有钱的是内务府的,在皇城里;没钱没权的在北锣鼓巷。这一地区在清朝就是大杂院,保持了民间的特色。“我没想到罗老这么大的专家居然发言说,赵书说得对。”赵书说,罗老发言时表态:名城保护既要有皇宫、士人文化更应该有民间文化,北锣鼓巷应该保护。

■生平·贡献

新中国文物保护

罗哲文是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亲历者。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了由梁思成主持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编写工作,对解放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初保护和接管文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建筑修缮管理

罗哲文在古建筑保护修缮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四原”原则,培养了一大批古建筑保护维修专业人才。

长城的保护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罗哲文奔走在长城上下,推动保护维修。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长城学会,提出开展“长城学”研究的建议,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登录http://cloud.jinghua.cn,下载联通亿拍,拍摄图片观看视频。

标签:罗哲文 古建筑 文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