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为了书的一生

  王先生部分著作、译著

  王先生部分著作、译著

王智量,江苏江宁人,1928年6月生于陕西汉中。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78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1993年退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比较文学会副会长。译著有《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安娜·卡列尼娜》等。著作有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

一进王智量先生的书房,最先入眼的是当中的电脑——两台。王先生笑眯眯地看着还在写英语作业的外孙女说:“这小家伙太坏了,老和我抢电脑,坐在前面就不起来,我只能再买一台。”王先生还是华师大老师里第一个用电脑的,十几年前就买了,“因为我母亲的关系,我从小就用打字机,过渡到电脑非常自然”。

王先生的家并不宽敞,书房更是逼仄,塞满了书不说,各类杂物也很不少,颇有些密不透风的意思。王先生说,现在他最头疼要用的书还有译稿文稿想找找不到,实在太乱了。我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您的书房该让华师大的年轻人来帮忙收拾,当年钱锺书先生在社科院,不也是年轻人帮他收拾书房吗?王先生听了又是一笑:“我就是那些年轻人当中的一个。我教过的学生,好多都已五六十岁,不再年轻了,就像我现在也已经是个老头一样。”

再怎么收拾,也只能缓一时之急,新书总是源源不断地涌进来——所谓“读书种子”,就是形容王先生这类人的。还在中学时,王先生就开始卖文买书了。文章一篇篇发表,书一本本买。1949年他从北大到哈尔滨读俄语专科学校(后因身体原因又返回北大),乘机买了不少好书,有秋林公司版《叶甫盖尼·奥涅金》,还有三卷本《别林斯基选集》,当时的欣悦,一直记到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戴着“右派”帽子的王先生下放到太行山畔,他随身带的,是一套苏联版《高尔基全集》,“后来为了筹钱回上海,这套书我卖了三块钱,我的黑格尔只卖了两块”。王先生让我看他的一本韦伯斯特大词典,是中国早年的盗印本,本是一位中学教师花三十元买下,因为爱人反对,只能再卖掉,王先生掏尽兜里的二十五元买了下来,好在他的母亲善于持家,算了算,家中米缸剩下的米,还够撑到下个月他发工资。顾贞观的《金缕曲》王先生反复提了好几次,说他做了“右派”后,恰是“母老家贫子幼”。

但爱书的王先生决不悭吝。他一边买新书,一边也把书分送给友人学生。有一套古希腊文的《索福克勒斯全集》,他就送给了一位现在南大教书的学生,说是正好用得着。王先生说,他现在只留三类书:一是必须参考的字词典等工具书,二是古诗词,三是字画类书籍。老来学书学画,王先生兴味浓得很,他让我看他的春江群虾图长卷,学齐白石笔法,出以己意,又现场画虾给我看,寥寥数笔,一只虾便跃然纸上——纸盘上。王先生书房中堆了好些一次性纸盘,专用来画画。

王先生家里墙上挂着一幅屠格涅夫画像,旁边有屠氏的两句散文诗:“你想要幸福吗?先得学会受苦。”他用俄语大声读给我听,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一生写照。八十四岁了,王先生还在写,还在译。

摄影 徐晓林 撰文 郑诗亮

十问Q&A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册藏书?

A:三千册左右。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白香词谱》。

Q: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十七帖》。

Q:您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我爱逛书店,尤其是很多小书摊。

Q:您每个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这我说不清,每次都是口袋里有多少钱就全花出去了。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二晏词笺注》。

Q: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吃糖。过去我捧一本书,一个上午可以吃掉一盒一斤

的方糖。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阅读的比例是多少?

A:我不在网上阅读,最多收发电子邮件。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黑暗的心》。这本书我译过,非常喜欢。

Q: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还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吧。这是我一生的精魂所系。

标签:右派 先生 读书种子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