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我的片子不管悲喜,都是狂欢的”

⑥邱炯炯 画家,导演,1977年生,籍贯四川乐山。现工作于北京星空间画廊。主要电影作品有《大酒楼》(2007)、《彩排记》(2007)、《黄老老拍案》(2009)、《姑奶奶》(2010)、《萱堂闲话录》(2011)。其中《萱堂闲话录》入选第八届CIFF“年度十佳纪录片”。

上图 ①②③为《萱堂闲话录》剧照。

下图 ④《大酒楼》剧照。

⑤⑥为《姑奶奶》剧照。

邱炯炯在他五部纪录片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使用黑白画面,因为这“能很好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给予我臆想和创作的空间。”

早报记者 黄小河

从去年起,一部名为《萱堂闲话录》的纪录片开始在小范围内引起关注。影片里,一名四川老奶奶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一生:她出身贵族,年轻时跟戏班小伙子私奔,在颠沛流离的走穴生涯中带大7个子女,并经历了战争、政治运动和普遍的贫穷。川剧唱词韵文、欢快的民族乐曲与虚构的肥胖版丘比特恰到好处地穿插其中,加上生动活泼的方言口语,使得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富于音乐性和喜感,现场观众笑声连连。

因其独特,这部打破了纪录片固定范式的作品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好评,“个人风格强烈,气质逍遥而充满天然趣味和怀旧色彩。”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赞赏它是——“口语过剩的作品往往有体温,这个或许可触摸的体温与肉体的不完美相关联,同样属于一个美感不是时尚概念的旧时代。”

这部影片的作者并非出身专业,而是一名来自四川的青年画家,邱炯炯。在以自己奶奶为主角的《萱堂闲话录》之前,邱炯炯已经靠自己卖画的钱拍摄了四部纪录片,近一年来,他的主要工作便是带着这五部纪录片在全国巡展。前不久,巡展终于来到上海,在曲阳图书馆举行了为期一天的展映。一百多个座位的数字放映室里坐满了观众,两旁的过道里也坐满了年轻学生,当影片中老奶奶“来劲”地用四川话“摆起龙门阵”时,观众照例不时地笑成一片。在《萱堂闲话录》放映结束后,邱炯炯来到现场与观众交流。

身为四川人,邱炯炯却说着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这缘于他高二时便辍学成为“北漂”,力图在北京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尽管从未进入正统美术学院深造,邱炯炯却认为他的人生经历跟他的作品一样,强调某种“先天的自觉性”。他出身川剧家庭,爷爷是著名的川剧丑角表演家邱福新,相比学校教育,家庭似乎给了他更多的艺术熏陶,比如他2岁便开始学画画,3岁就开始接触川剧。

靠卖画赚了一定的钱之后,邱炯炯便买来一台家用DV,转而开始实现他儿时的另一个梦想——拍电影。在他看来,拍电影和画画的共同之处便在于,它们都是“描画人物”的某种方式。2007年,他完成了处女作《大酒楼》,这是一部关于父辈、酒、故乡和朋友的纪录片,长约100分钟。在这部初次尝试的黑白影片当中,导演邱炯炯个人化的影像、叙事风格已初露端倪。

4月22日,在映后交流后,邱炯炯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当被问及为什么偏爱用欢乐的口吻去讲述人生的大喜大悲时,邱炯炯摸摸后脑勺说:“很多时候,生命是很悲伤的,你没办法抗拒时间、衰老,可我就是喜欢用狂欢的态度去表现这些,我觉得那么严肃地去讲一个严肃的主题,挺傻的。”正如他在《萱堂闲话录》开头的字幕:谨以本片献给一个个微不足道却洋洋洒洒的生命个体。

“我是素材的猎物”

东方早报:你少年有成,但你从没读过大学,对你而言,这是痛苦还是幸福?

邱炯炯:我更愿称之为分裂。就像我的影片,是相生相伴的。欢乐的影片带给我的观感并不一定是温馨的,而像是常态。我总强调对于生命的自觉性,使我不喜欢简单地用喜剧或悲剧、痛苦或幸福来界定,它们混在一块儿互相撕扯又无法彻底脱离。在生活的走向上,我自己对其干预很大,会主动地做一些事情去矫正方向。

高二辍学后到了北京,当时就是抱着盲目冲动加自信的纠结状态,故意要去抵抗教育观念,最后我发现是自己在给自己设置课题。因为很小就离开了集体的环境,所以太注重个人感受,这跟从高中、大学集体环境下一路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很不一样。我过早地流放在社会里,形成了我与社会的一层隔膜,这种身份很纠结,而过早的纠结就会显得与众不同。我觉得仅此而已,并非说我就少年有成。

其实我在17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型,虽然在开始的两年很茫然:是去考美院呢,还是进入一个集体呢?但人是有惰性的,我便任其自由发展下去,现在想想感觉很对,这的确是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东方早报:作为画画出身的纪录片导演,似乎会把色彩运用到极致,但你拍摄的纪录片几乎全都是黑白影调,为什么?

邱炯炯:首先,我认为黑白也是色彩关系的一种,只是相对简约。黑白画面能很好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给予我臆想和创作的空间。其次,由于影片并非用胶片拍摄而受到许多技术方面的限制,色彩无法饱和,达不到理想的要求,所以我拍摄时用彩色,然后在后期制作时再转化成黑白。就此便进入了一种状态。

东方早报:你片中的人物大多是自己的家庭成员,基本上拍的都是熟人,为什么?

邱炯炯:我一般不会去拍陌生人,拍的都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姑奶奶》那部片子里的主角樊其辉也是我相处了两年多的朋友,大家已经很熟了。很多人拍摄纪录片就是要不停地去寻求素材,大部分纪录片导演有这方面的创作自觉性,拿镜头去捕捉或者创意,而我周围的素材本来就已经很多了,我不需要去寻找,都是现成的。我不过是一个猎物,是被主人公捕捉过去的,我身边都是有意思的人,真的拍不过来。

“我和我的人物

都有些冥顽不灵”

东方早报:你的奶奶和父亲对你拍片子持什么态度?

邱炯炯:我拍片子的机缘是这样的,我一直想拍,但一直没有经济能力,那年有了积蓄就去买了设备,学着自己做。我一开始是想拍剧情片,自己编了一些虚情假意、没心没肺的故事,后来发现我们家的酒楼不合时宜,开不下去要倒闭了,然后我第一部片子拍的就是我们家的酒楼,这是一种家庭关系的重新建立,以前家里人也互相理解,但是没有产生创作关系,拿起摄像机对着他们,倾听他们言说,再放大到银幕上,这个奇妙关系是以前所没有的。

东方早报:你认为你的家庭是比较特殊的,还是带有普遍性的?拍了片子之后,你的家庭关系有何变化?

邱炯炯:带有普遍性。就因为有了创作关系以后,家人之间彼此更加紧密。举个例子,《大酒楼》以后,从青春期以来与父亲的对抗关系被彻底终结了。我感觉这种紧密是一种资源,不能浪费。他们更愿意在我面前说了,用光影记录一个口述,有了影像这个介质以后,我更有欲望倾听了,他们也更来劲了。

从前我和我爸可能不会这么亲密,但是拍了片子以后,就变成了一种合作关系,我父亲有时候还给我提供一些素材,更愿意和我聊了,起码是“排毒”,包括《姑奶奶》是拍一个同性恋的片子,我组织家里人一起看的,都很“High”。

东方早报:你父亲真的很幽默,每当他出现,观众就不停地笑,《萱堂闲话录》里,你父亲描述你奶奶生几个孩子所处不同的时代背景,差点就喧宾夺主了。

邱炯炯:《萱堂闲话录》的英文名字就叫《我妈的狂想曲》,是以他的口吻来叙事的,他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和阐述者。

东方早报:天真、孩子气、充满怀旧色彩是你片子的状态?

邱炯炯:目前我最强悍的解释是,冥顽不灵!(笑)其实我拍的人物身上也都有这种气质。我拍我奶奶,她就是个冥顽不灵的老人,像《姑奶奶》中的主人公也是。这可以叫作孩子气,一种油盐不进的状态。

“下一部电影做成默片”

东方早报:《萱堂闲话录》中出现了许多象征性的特写镜头,比如斗志昂扬的鸡,你还设计了一个臆想出的人物丘比特,怎么想到在一部纪录片中设计虚构的镜头?

邱炯炯:作品的拍摄手段并不是我故意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自我教育中获得的,是浑然天成的事情。那只大公鸡是一个隐喻,也比较好玩儿就用了。比如老太太很紧张的时候我就插入鸡的镜头,起烘托作用;另一个作用就是推进叙事,并在画面上有视觉性的呼应。

“丘比特”是我的御用演员,从《大酒楼》开始就用他,用来润滑节奏、推进叙事,经常是有点讨厌、喋喋不休的。片中的“丘比特”是一个符号化的人物:翅膀小、肚子大、不协调、不自然,甚至是有点苍老、有点恐惧的天使形象。狄德罗就曾说过:天使都是娇嫩而好色的。我很赞同,包括很多画里的天使都带有动物性。

东方早报:你把影调调成黑白,过场中有文字提示,似乎是在模仿默片?

邱炯炯:我很喜欢默片,我的愿景是下一部电影做成默片,片长就控制在80分钟左右。

东方早报: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中“自由梦”的段落也是向默片致敬的,但他文字处理得更加阳春白雪,你的片子中,剧情提示用的是像大字报般视觉冲击力很强的字体,是跟四川的风土有关系吗?

邱炯炯:肯定有关系,我是通过自己的媒介展现我自己要看到的东西,这是我创作的自觉性。

“这部片子是絮叨的,

像喝醉了”

东方早报:过场戏、大字报、运用音乐烘托人物个性,以后都会这样吗?

邱炯炯:有一个内核是我的片子不管悲与喜,都是狂欢的,而不是无趣的。《萱堂闲话录》这部片子是絮叨的,像是喝醉了似的,重复着说话,而影片结构是在模拟这种状态。

东方早报:还会拍成口述么?

邱炯炯:口述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人物的表情、语速等所有因素都要比你还原影像画面更有意思,它的想象空间太大了,娓娓道来的东西谁都愿意聆听。

东方早报:愿意把口述历史的那段改成剧情片吗?

邱炯炯:可能会去尝试,但我觉得希望不大。我觉得口述给我的感觉更直接,也更有空间。口述是重现一段过去的历史,因无法证实而带有欺骗性,会产生与现实的一种间离感。在描述的时候,难免带有夸张的个人色彩,你可以把这种夸张理解成不真实,但我觉得这才是真实。面对摄影机,被拍摄对象夸夸其谈或是回避什么,甚至于他在撒谎,我都觉得是真实的,正是这种状态吸引了我。

东方早报:你的纪录片是很个人化的作品,但现场放映效果确实很好,《萱堂闲话录》平均隔几分钟就会有一次笑声,你认为是怎么做到的?

邱炯炯:每拍一部纪录片对于导演都是有价值的,那种价值最后会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天生的直觉。直觉、感觉都是锻炼出来的,做了以后慢慢积累起来的。

东方早报:我觉得你是个精力特充沛的人,除了油画和影像,还会驾驭其他领域,是吗?

邱炯炯:是吗?我一年十几张画再加上一部片子,精力是够充沛的。但我不想再跨领域,这两个行业已经够我干一辈子的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