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昆迷”:校园是昆曲传承的“种子”
中新社郴州4月29日电 题:两岸三地“昆迷”:校园是昆曲传承的“种子”
中新社记者 刘柱
29日,来自两岸三地的昆曲专家、学者、“昆迷”们相约湖南郴州,参加“海峡两岸昆曲交流展演活动专家研讨会”。
“我教过的一名初中学生2011年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中学语文老师邓仁刚很自豪地告诉中新社记者。
“昆迷”邓仁刚在会上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会后忙着向专家、学者讨教如何在校园更好的传授昆曲艺术知识。
“昆曲艺术中包含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在课堂上中我经常播放昆曲的影像来帮助学生理解。”邓仁刚说,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很受学生的喜欢,“既学会了知识,又传播了昆曲艺术,还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吴昊是邓仁刚最得意的学生。邓说,这名学生在他的影响下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课后经常看见她模仿昆曲腔调诵读诗词,就觉得她将来肯定有‘戏’。”
“昆曲应该纳入大学教学。”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张丽珍认为,大学生有比较扎实的文学功底,“更容易理解昆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张丽珍介绍,她所教授的《昆曲清唱选》让大学生在平时学习基本的理论、欣赏的基础、简单的学唱,“再邀请内地专业的演员来校现场演示,在近距离交流中让大学生体验昆曲的艺术之美,这是传承昆曲的一种最佳结合方式。”
“昆剧团要主动联系大学,多把这种艺术送进校园里。”张丽珍的建议还有另一层深意,“这不仅会培养一批有文化素养的高水平观众,将来他们对昆曲的提升、再发展都有鞭策作用,甚至会成为以后昆曲的研究者、创造者。”
在昆曲编剧老艺术家余懋盛的眼里,这门古来的艺术应该从娃娃抓起,“继承和发扬昆曲有老一辈艺术家的功劳,但最终还要靠年轻人撑起大旗。”
26日至29日,台北昆剧团与湖南等8家昆剧院团联袂登台献艺的演员中,“80后”、“90后”成了“台柱子”,这种变化让余懋盛很是欣慰。但他认为,“校园是昆曲传承的‘种子’,应该在校园里更广泛的普及。”
“昆曲进校园,播下艺术的种子,一定要更积极地去做。”祖籍宁波、年逾60的台北昆剧团团长应平书就是一颗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昆曲“种子”。“在大学里学过昆曲,20年后又从事了昆曲艺术表演。”带着眼镜、留着短发的她温尔一笑,用简短的一句话诠释了“种子”的意涵。(完)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