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部副部长 杨志今
(2012年4月9日)
编者按: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4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侨胞良好形象”,来自世界各地110个国家和地区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约570名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出席大会。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代表文化部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专题演讲。演讲就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中华文化的特征、我国的文化建设思路和战略等做了详细阐述。本报特刊发演讲全文,以飨读者。
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很荣幸有机会和诸位就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题目进行交流,也为大家关心祖国文化建设感到由衷高兴。大家知道,去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描绘了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蓝图,特别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当今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成员,中国与世界越来越融为一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因此,中华民族有着什么样的文化性格,今天的中国秉承什么样的文化核心价值,都对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今后也必须对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而这个贡献,也一定是基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基于自己民族的核心价值,基于当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交融的宽广胸怀。
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五千年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价值体系,铸就了我们的精神支柱,构建了我们的文化归依和民族认同。其中一些观念,会随时代而发展,因遭际而变迁,但其核心价值却历越千年而不衰,衡诸四海而不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重大的贡献,是今日中国进步的内在基因,是我们向世界寻求文化共识的基本立场。
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中华文化的特征密不可分。这些特征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独特性、包容性、和谐性。
首先,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中国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是我们文化成长的摇篮。一方面,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生长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有利于区域内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在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的哺育下,中华文化塑造出自己鲜明的特征。四千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从此中国步入文明时代。商周时期,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家族伦理和世界观体系,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中国上古典籍《尚书》,就产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之世,出现了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大批的思想家、哲学家,诞生了像《诗经》、《离骚》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这是中国文化第一个光芒璀璨的时代,这些先哲的思想,至今仍旧是我们文化不竭的源泉,构成了后世中国文化的主干。中华文化以独特的风采屹立于东方,曾长期是世界文明的高地。
第二,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既融合了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巴蜀文化、百越文化、岭南文化、北方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境内众多地域文化的因素,也通过与世界各大文明广泛交流,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因素。这种独特的融合力、同化力是中华文化凝聚力的来源,也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保障。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多元一体”的形态,既有着基础广泛的、高度同一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同时又是“多元”的,融汇了境内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广泛吸收了域外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源。在历史上,我们经历过多次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而中华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汇入世界历史后的西方文明冲击。我们携带着自己的历史记忆前行,寻找中国与世界的契合点。
第三,中华文化具有和谐性。长期的农耕文明,培育了我们亲和的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也孕育了和谐的基本精神。中国地域广袤,处在适合农耕的纬度,长江、黄河和众多河流造成的冲积平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在这种亲近自然、寄身自然、归化自然的生活中,体会到和谐的真谛。自古及今,我们总是以和谐的眼光看待宇宙万物,以和谐的伦理精神为人处世,以和谐的情感与心灵体验世间美好事物,形成了以和谐为特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古代智者告诉我们,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因素相互协调,可以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可以实现世界的平衡,可以推动世界万物的发展。犹如鲜美的食物来自不同食材的完美调和,犹如优美的音乐来自不同音符的美妙协奏。“和而不同”构成了中国人认知、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既是人生的哲理,又是生活的智慧。我们的先民在长期劳作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寒暑交替、日夜更迭、男女生死之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宇宙的规律。在他们看来,人类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前辈将和谐的审美体验化作多姿多彩的艺术创造,从诗歌、绘画到音乐、书法,都融会着这种审美情趣。温柔敦厚、温文尔雅的中庸和谐之美,构成了中国艺术含蓄、虚静、空灵而意境深邃的风格。我们的前辈以和谐精神滋润家庭,协调邻里,善待他国。作为持家之道,讲“家和万事兴”;作为邻里之道,讲“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和睦相处”;作为国家之道,讲“协和万邦”、以德怀远。
以上这些特征赋予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很多优秀的古代文化,但从未中断的只有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其核心价值薪火相传的历史。
当西方开始地理大发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开启了文艺复兴和近代化历程的时候,中国逐渐落在了世界的后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种古典文化要融入世界潮流则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以来,救亡图存和文化自新一直是我们需要同时面对的巨大挑战,这也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过了一段艰辛曲折和充满屈辱抗争的历史。但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使得我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能够卓然奋起,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不仅可以“睁眼看世界”,也能够创造新文化。历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文化走上了一条自救和自强的道路。
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为中国新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我们可以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前提下开展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我们在建设繁荣富强现代化国家的同时,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上迈出强有力步伐,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正在空前提升。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中华民族的百年图新中不仅得到延续,而且得到升华,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认为,这些核心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本”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表达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闪烁着人本主义的朴素光辉。历史上,民心向背是“仁政”判断的最重要标准,它决定了一个王朝、一个政权是否具有道德的合法性。当今中国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信守道义,勇于担当。重义轻利、乐善好施、信守承诺、谦谦君子,这是中国人最具代表性的人格形象。中国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急公好义,当仁不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仍然是中国人所推崇的境界。
三是自强不息,革故鼎新。我们的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越是艰难困苦,越是能够激起中国人的斗志。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优越,因此,我们民族养成了胼手胝足、辛苦劳作的勤劳品格。中国文化和经济虽然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也经常遭遇各种战祸、饥荒、侵略,每次大的打击,都是我们崛起的前兆。因此,中国文化既有坚守的一面,也有创新的一面。“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写照。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但我们没有消沉,而是走上了重新奋起的征程。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今天,前哲先贤这种坚毅勇决的精神气质,仍旧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奋发向上。
四是兼收并蓄,有容乃大。我们不固步自封,拥有接受外来文化、融会外来文化的勇气和胸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和积极的变革,都是在充分吸收、借鉴不同文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成功实践也再一次证明,保持开放的心态,倡导包容并蓄的文明观理应成为中国和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共识。当人类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开放的文化心态是一个文化大国应有的气度,我们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体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情怀,不仅愿意吸收一切优秀文化的元素,也愿意将自己的文化精华介绍给世界、传达给世界。
五是热爱国家,热爱和平。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迈上和平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国人尤其懂得和平的珍贵。中国自古就有强烈的“非战”思想,尽管我们在历史上也历经了无数次战争,但除去国家内部的战乱与冲突,所发生的对外战争更多的是出于自卫与防御。农耕文明的自足性以及中国人性格的温和与内敛,决定了中国对外并不具有侵略性与扩张性。我们也从无“仗剑经商”的传统,对外的经济往来,一向以和平互惠的方式来实现。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运抵中亚、欧洲与非洲,同时来自这些地区种类繁多的商品,也大大满足了中国人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形态各异的宗教与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绚丽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不绝于途。“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和平之路。当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稳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发展使世界格局更为平衡,国际社会更加安全,我们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六是敬畏自然,善待万物。面对大自然,中国人的情感一是敬畏,二是亲近。我们对天地运行的伟大壮阔心存敬畏,认为人来自大自然、身处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把自己当做大自然的对立面和掠夺者。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获取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但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恶化、能源枯竭、物种多样化受到威胁等的代价。反思人类的发展道路,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今天提倡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发展要满足生态环保、资源合理利用、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准提升等多方面的要求。
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曾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进程,是其历史贡献的标志;这种核心价值,是否为人类社会成员所共同体认,是其适合今日世界潮流的标志;这种核心价值能否与时俱进,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活力的重要指标。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也是今天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在新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弘扬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既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也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我们的文化建设思路和战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为中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我们始终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积极为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造条件,引导和激励他们立足现实生活,适应时代特点,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成就自己的文化进步。
我们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高尚的道德追求,涵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着力展现社会大爱,传递人间温暖,同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要求文化经营者有社会良知,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给社会以正义、给生活以希望、给人们以力量。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中国的文化发展要适应中国社会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人们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客观现实,努力实现引领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强调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个性与提倡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我们倡导文化艺术作品要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结合,使人们从文艺作品中得到艺术享受,受到审美启迪。同时,在艺术创作生产中尊重差异,兼收并蓄,充分尊重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尊重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在艺术发展上提倡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创新,在文化产品上支持多样化生产和经营,正确处理高雅与通俗、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兼顾各方面的意愿和渴求,促进文化艺术内容、形式、风格的极大丰富。
第三, 坚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轮驱动
我国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品质。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公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不断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坚持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支持力度,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着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第四,坚持继承、创新双向并重
我们大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创新,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我们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并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我们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加强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大馆藏文物、水下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加强中华古籍保护与出版,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活动。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我们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立足中华文化丰沃土壤,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妍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建设当代文化。我们积极借鉴和吸收各国文化优长,融会贯通,开创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风貌新气象。我们鼓励艺术家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造新的文化式样,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第五,坚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
我们坚持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广泛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与此同时,加大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机制、项目日益完善,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交流关系,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同120个国家建立了1500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与148个国家458个民间团体和文化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海外建成和在建的有13个中国文化中心。交流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政府的、也有民间的,有公益的、也有商业的。我们搭建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举办中国“文化年”“文化节”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把政府项目与商业运作结合起来,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把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结合起来。我们鼓励和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开辟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新渠道,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
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炎黄子孙的热切期待和共同使命。华人华侨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我们由衷希望与在座各位以及所有海外华侨华人,共同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尽一份力量。
首先,华人华侨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在海外的重要承载者与传播者。
我国目前有五千多万海外侨胞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三千多万归侨侨眷生活在全国各地。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与祖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谊,身上都带着中国文化的基因,特别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早已深深渗透在每个龙的传人的血液之中,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之中。
近几年,文化部会同相关部门推出“欢乐春节”活动,把中国春节的“欢乐、和睦、共享”带给海外千家万户,在海外各界和侨社引起积极反响。“欢乐春节”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全球性品牌。许多侨团组织以高度热情参与宣传推广,成为中华文化热潮的积极推动者。
其次,华人华侨是中国国家形象在海外的重要代言人。
中国的国家形象与中国人的国际形象有着很大的关联。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不单纯只是大陆人民的形象,还应该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社会的华族华裔。大陆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国际形象的全景图。
华人华侨扎根海外,与海外本土民众生活交汇,情感交融,思想交织。入乡随俗,尊重当地风土民情,是融入当地、与当地民众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广结善缘,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独在异乡为异客,关键要有好人缘。你们在国外有好人缘,就是为国家结善缘。
华人华侨中在金融、实业、高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涌现出一大批精英,不少人已融入主流群体,具备了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化大师和领导潮流的文艺名家的出现,在国际社会为中国人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
希望侨居海外的朋友们,通过多种方式向当地社会和民众介绍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以文化交流为媒介,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传达给身边的朋友。在被西方某些媒体恶意“妖魔化”的语境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政外交的了解与认识,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客观的历史中国、一个和平发展的传统中国、一个昂扬奋进的当代中国,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美好形象。
第三,华人华侨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以往我们在对外文化交往中“重交流,轻贸易”,以至于在国际文化消费市场上,中国的文化产品所占比例很小。最近有数据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文化产品所占份额为43%,欧盟为34%,亚太地区为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仅占4%。近些年来,我们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决心迎头赶上。
希望华人华侨朋友依托和借助海外资源优势,支持祖国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投资文化产业,引入先进经验和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两千多年前的管子就曾说过,“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爱国之情,从来就是最美好的感情。期待各位代表、各位朋友,带着这样的情感和使命感,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加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谨代表文化部向华侨华人朋友们多年来为祖国发展建设所作的贡献表示敬意,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