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江南清丽地 人生只合住湖州
南浔百间楼
著名的“蒙公”品牌
当代传人沈云海先生在制笔
“善琏”湖笔博物馆
湖州运河缘
在依傍烟波浩渺的太湖兴建的所有城市中,因“湖”而得名的唯有浙江湖州。温润的气候,肥美的土地,勤劳的百姓成就了一个“山水清远,农商并重,崇文重教,柔慧通变”的湖州,这里有美不胜收的“吴兴八景”(道场霁晓、苍弁清秋、西塞晚渔、下菰长烟、龙洞云归、横山暮岚、南湖雨意、金盖出云),令人叹为观止的“湖州三绝”(塔里塔——飞英塔、桥里桥——潮音桥、庙里庙——府庙),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人目不暇接;这里又是吴越文化交流融合之地,湖笔、赵(赵孟頫)字、吴(吴昌硕)印均出于此,更有丝绸文化兴旺发达、似水流长,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天地造化,天道酬勤,湖州所辖二区(南浔、吴兴)三县(德清、长兴、安吉)呈现出“地方佳、文化厚、生态优、基础稳、社会和”的优势,蓄势并发,已成为浙江新兴的中心城市,受到世人瞩目。
确实,湖州因湖成名,而且也因湖业兴,更因湖文昌,因湖人慧,但湖水的流淌却始终离不开纵横交错的河道,需要有四通八达的水系,而运河则是湖州得以滋润的重要干渠。
湖州与运河的结缘并非在朝夕之间。在城区的三里桥河,考古发现了一条距今4000余年的沟渠,周边的毗山遗址中出土了众多的石器、玉器和陶器,甚至还有一件甲骨。这些发现令考古专家、学者浮想联翩,这难道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果真如此,那世界运河史将在湖州得以改写。史前的运河尚待证实,但与京杭大运河连通的运河湖州段却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世人眼前。这条北起通河桥(与嘉兴毗邻)南止邵家村(与杭州交界)的运河全长43.94公里,是我国内河航运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
实际上,湖州的水网如织,且开凿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吴兴郡太守郗鉴、殷康相继组织民众开渠凿漕,用于运兵输粮、防洪灌溉,荻塘运河亦已成型。后经唐宋时期整修改造,再经近现代疏浚拓展,古老的荻塘运河已成为西起长兴、东可达上海的“长湖申航线”,有“东方小莱茵河”之美誉。唐宋以降,太湖流域已成“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苏湖熟,天下足”的富庶之地,为运输便捷,历代官员更是大兴缔修运河、开挖水道之举,形成了南北走向的凌波塘、西塘河、白米港,练市塘、含山塘、息塘与东西走向的北塘、里塘、东塘、吴兴塘、长超等六纵五横的运河水系。
大运河在湖州境内流经的距离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运河及其衍生的运河水系对湖州丝绸文化、笔文化、茶文化、渔文化等和仓储、港埠、商业、桑基鱼塘的产生、发展,沿岸村镇群落的崛起起到了重要影响。湖州独特的运河文化也由此而生。
如今,感恩运河惠泽的湖州人,为大运河的长流不息,不断优化通航环境,实施长效管理,使京杭运河湖州段成为“文明样板航道”。为保护大运河的重要遗产,湖州人对运河湖州段的历史遗存逐一清点,精心呵护,开辟了大运河申遗的绚丽篇章。
南浔寻梦
很难用概念和语言去叙述南浔,更不用说用某种符号去归纳。人在南浔,就恍若梦中,那是一个枕于运河之畔在水中飘遥的优雅清丽、幽远古朴的美梦。
“河多如织网,人家尽枕河”,水是南浔的灵魂,是古镇的命脉。她依天目诸山之胜,揽太湖苕溪之秀,得京杭运河之利,是谓“水乡泽国”。著名作家徐迟是用“水晶晶”一词来言说自己的故乡,“从帆船竹筏,菱藕鱼虾,到木石津桥,以及两岸树林、行人、街坊,没有不是被水波荡漾着,被波光亮亮地闪耀,并似从多棱镜中,折射出虹彩来的”。这是诗的画境,梦的幻境,这又是真真切切的南浔。
水脉赋予南浔清丽的光影,也孕育衍生出了悠长的历史文脉。这里存有千金塔地、洪城、花城等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循此可追溯远古南浔先祖的生活样态。沿至南宋,南浔渐成“水陆要冲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清时期,因辑里湖丝誉冠天下,南浔涌现大批商贾巨户,曾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殷实富足成就了一批别具一格的古典园林,中西合璧的精致建筑矗立“水乡”两岸:诗意纤纤画意浓浓的小莲庄;清水环绕、曲径通幽、书香不绝且被誉为南浔“封面”的“嘉业堂藏书楼”;在畅达奇丽中凸显大气,在回归自然中透出灵气的颖园;还有临河而筑,错落有致的百间楼;规模宏大,豪气云天的“江南第一宅”——张氏旧宅建筑群等等。它们因曲水而衔连,由古桥而通达,置身其中,除了概叹感喟“这个地方太美了!”还能说什么呢?
实际上,在南浔,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相得益彰。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宋、明、清共出进士42人,他们著书立说,记传树典,为光耀南浔留下丰硕成果。更有一大批近现代的文化精英,如陈瑞生、张静江、徐一冰、金城、张龙翔、王文濡、徐迟以及8位两院院士等等,使秀丽的古镇更添浓郁的人文色彩。
今日的南浔正踏着古老的青石板路,顺着通达的坚实古桥,再造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蓝图。南浔的古韵今风依旧清灵剔透,风雅隽永,民风民情依然温婉醇香,厚实朴素。在“水晶晶”的天地中,萦绕着一个永恒的如诗如画的梦,其斑烂色彩闪耀人间。南浔,一个可以触摸梦的故乡。
何以写春秋?
善琏“蒙公”笔
善琏。湖州七大古镇之一,这个饱含运河水韵的古镇,正是天下挥毫之人和笔工们向往的“圣地”。“文房四宝”之首湖笔源于蒙恬 ,产于善琏。湖笔“毛颖之技甲天下”,善琏美誉“笔都”。
相传战功卓绝的秦国大将军蒙恬率兵东征西讨,曾渡浙水、登会稽、至善琏,与其夫人卜香莲共授制笔之技。所谓“仓颉造字,蒙恬造笔”,蒙恬被誉为“笔祖”。为表达饮水思源之情,据传曾为善琏笔工的吴国太(三国时吴国之君孙权之母)曾捐资建造含山笔塔。在明末清初,善琏人又建造蒙公祠,虽几经损毁,但善琏人不忘蒙公恩泽,上世纪90年代,重建蒙公祠,以祀蒙公翰墨之功,祠内香火不绝;又为缅怀蒙恬及夫人卜香莲(供为“笔娘娘”),旧时善琏人分别在农历三月十六与九月十六举办大小“蒙公会”,请乐师打唱,整理蒙公一家神像,对其顶礼膜拜,随后锣鼓开道,銮驾伴随,恭抬神像绕镇游行,最后有戏班演戏以示庆贺。如今“蒙公会”已演化为“国际湖笔文化节”,节日隆重而热烈,各项活动尽显湖笔风采,彰显善琏人的人文情怀。
善琏湖笔以它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品质誉享海内外。湖笔品种繁多,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共300多个品种,纯由手工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计有120道小工序合12道大工序,其中择料、水盆、结头、择笔最为讲究,工匠需秉承“精、纯、美”的准则,方能制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以“蒙公”为品牌的湖笔,已成为善琏湖笔的文化符号。2006年,善琏“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湖笔是馈赠骚人墨客的上品。当代湖笔则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周恩来、邓颖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常指名要用善琏湖笔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赠品;启功、舒同等书坛大家用湖笔挥毫在善琏留有墨宝。在善琏的湖笔一条街矗立着一座地标性建筑——中国湖笔文化馆,这个以湖笔文化为主线,围绕善琏湖笔历史,湖笔制作技艺,湖笔传承,笔工社会习俗,湖笔与书画艺术兴建的场馆,展示了湖笔文化的丰厚内涵和独特品位,彰显了湖笔在中国书写文明史上重要地位。
“大智大巧大创造,能与天地共长久。”“是谁写下华夏时代春秋?是谁画出神州万里锦绣?蒙恬将军的智慧,湖州儿女的巧手,制作出一支神奇的妙笔……”这是词作家乔羽所写的《湖笔颂》。善琏湖笔将在书写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再造传奇。
古镇新市:蚕花庙会运河情
在杭嘉湖平原的中央,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新市,从三国始成市井至今已有1700余年。古镇风貌合符“道”统,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史上成“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弄、七十二桥”之格局,曲水流觞,极富江南韵味。新市别称仙潭,传南朝道学家陆修静曾在新市东栅古潭边沐浴弹琴,水面红光闪现,数日乃出,镇人视为仙人,刘宗皇帝封其为真人,故此潭又称为“仙潭”。
古镇新市是大运河“兴市”的典型,镇内大运河穿境而过,带来了舟楫之便,灌溉之利,鱼虾之裕和交流之畅。古镇傍桥而市,百姓临河而居,客商云集,贸易兴隆,为运河岸边人气极盛的商品聚集地。所谓“此屋傍河开市肆,蔬苗盈野间桑麻”,极其热闹繁华。新市3平方公里的镇区被3600米的河道分割为18个小岛,有古桥相互勾连,精致典雅。因大运河文明传承而积淀下来的丰厚文化遗存至今仍流光溢彩,璀璨夺目。镇区内现仍存有古驳岸1500米,古河埠137个,古桥14座,古寺庙3处,明清至民国时期历史建筑6000余平方米,这些历史遗存弥足珍贵,是构成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物态。
穿境而过的大运河与新市的市内河会通,极大地促进了南来北往的商客,文人和百姓的经济文化交流。宋代诗人杨万里醉宿新市,朦胧赋诗:“春光都在柳梢头、拣得长条插酒楼。便作家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宿新市》)在新市,至今仍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浓郁的民俗民风,如米市、灯会、蚕花庙会等。其中的蚕花庙会更是演绎出别样的风情。
相传范蠡送西施去姑苏,途经新市遇见养蚕姑娘和嫂子,便送花祝愿她们,寄寓风调雨顺,蚕茧丰收。为纪念西施,祈求“桑满园、茧满仓”,当地居民每到清明节前后,相约前往觉海寺,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期间姑娘嫂子头戴蚕花,怀揣蚕种,尽显秀美柔情,以引得男女老幼竟睹芳容,因此庙会之上你挤我轧,故称“轧蚕花”。近十几年来,新市蚕花庙会已成为盛大的民俗活动,颇具文化价值的民间庆典,影响力日益扩大。人们聚集在一起,观蚕事,听社戏,欢谈畅叙,既增进亲情友情,享受生活乐趣,又促进了商贸交往和友好往来,展现了新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独特魅力。
有人说,“运河是中国的脐带”,通过它使运河沿线的市镇与华夏大地紧紧相连,从而生生不息地繁衍、成长、壮大。新市,就是吸收了运河文化养分而崛起的缩影,大运河将使这个经典古镇焕发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安吉:一个源于《诗经》的地名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何处觅诗意?举足去安吉。“安且吉兮”,《诗经》中美好的诗意表达化作一方地名,带给地处浙北的安吉一种祥和、宁静、欢愉的意境。“中国竹乡”,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县”,第一个县级“中国人居环境奖”,使美丽乡村、生态安吉实至名归。
在安吉18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群峦叠嶂,清溪长流,秀竹连绵,所谓“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朴实的民风乡情,深厚的人文底蕴的安吉,经过近十年的革故鼎新,精心设计,开拓进取,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区内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被公认为环太湖都市群的“后花园”。走进安吉的村村落落,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独特景象,一个“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让人们真正能够体验生活的诗意。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吉还是浙江的贫困县之一,在工业立县观念的指导下,急功近利,对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型开发和利用,一批化工、造纸、建材、印染等工业企业蜂拥而上,遍布全县。结果,青山毁弃,污水横流,殃及太湖,祸害黄浦江。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安吉发出“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痛定思痛,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意识到“生态立县”方能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才有百姓的幸福安康。
生态立县“竹先行”,“竹天下”“竹海”“竹博物院”皆是安吉的雅称。笔直清雅的竹子带动安吉破解了发展难题,实现了社会经济的秀丽转型。在“生态立县”理念的引导下,毛竹不再直接化作纸浆或者成为建筑工地的脚手架,取而代之竹制品产业化、生态化的形成,竹子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竹叶,竹梢,竹竿,竹根,竹的每一部分都加工成特色各异的竹制品,安吉迅速地成为独领风骚竹产品的加工中心,设计基地,创意天堂。“竹海”的价值实现拉动着旅游、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又带动土特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以及服务业的兴旺。竹林一产“接二连三”循环联动,安吉真正实现了生产致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获丰收。如今,竹业的年产值达133亿元,竹制品年出口总额3.5亿美元。全县农民人均从竹子中增收7100元,均为全国第一,“生态立县”借“破竹之势”使安吉得以“长治久安,大利大吉”。
如果说安吉“因竹崛起”是前瞻性设计的丰功,那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则是整体性实践的伟业。2008年在安吉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工程,旨在充分利用安吉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优越,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的特点。在“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独辟蹊径,为农民安居故乡营建一方乐土。在“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建设原则指导下,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已成为安吉继中国竹乡,国家生态县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品牌。在绿波荡漾的中国大竹海,家园与田园,人工与自然交相辉映,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尽情享受自己创造的美好生活,体验自己劳动所带来的幸福,安吉是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一个典范。
安吉的百姓可以为栖息在这片土地上而自豪满足。不必远涉他乡,无需寄人篱下,“吃、住、行、劳、乐、养”尽在家园中。且不说有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溪流,秀美的景致和日常生活相融,更有绵延开放的历史文化相随,安吉有古越文明的象征——上马坎遗址,有与杭州灵隐寺并称为“秭妹寺”的灵峰寺,还有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三国东吴大将朱然,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等文武名人。在安吉的山水林石中,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和传说,至于竹文化,茶文化,孝文化则日夜与百姓相伴,这全然是一幅“天人合一”的梦幻图景,怎不让人心驰神往!
身居世界大都市的上海人要感激安吉,因为“黄浦江源”是源自安吉的茂林修竹、山峦坡谷之间,从中渗出的涓涓细流汇成了都市人生活的甘甜,不要忘记这是安吉人在倾心呵护着这一生命的源泉。
环太湖周边的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要感激安吉,安吉是一块净土,是“美丽的后花园”。它的存在使城市中被紧张喧嚣氛围所困扰的人们有了一个可以舒展身体,净化心灵的“世外桃源”。
中国的农民也应该感激安吉,要跨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并非只有远离故土、走进城市寻找就业创业机会一条路。安吉是个成功的范例,从贫困县发展成为“中国的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的整体推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农民致富,农民幸福就在自己的乡土家园之间。
“安且吉兮”,吟唱《诗经》,感受美景,享受生活。安吉,百姓安居的乐园。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