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泰宁大源,拭亮这颗深山明珠

——泰宁县委书记张元明

在保护思路上,(大源村)需要专家学者的支招;在资金上,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在民俗文化传承上,需要发展大源村自己的产业,使更多村民能留在村里。

——大源乡党委书记饶求翔

大源的春天有着独特的味道,千年古木生机勃勃,放眼尽是山花烂漫;如纱般的薄雾瞬息万变,把古道民居掩饰得如幻如梦;无处追寻的虫鸟之鸣,更显山村的静谧……

抓住春天的尾巴,我们走进位于泰宁大山深处的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感受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之美,探寻保护与开发的艰难之路。

灵秀之气 野性之美

大源村地处闽赣隘口,隶属泰宁县新桥乡,平均海拔800米,为全县海拔最高的建制村。由严、戴两姓开基,村龄已过千年。

从县城驱车出发,沿着盘山道蜿蜒而上,大约40分钟后,便可见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廊桥——镇安桥,这是大源村口的标志,周围古木参天,不远处还静卧着通京桥。穿过通京桥,古驿道顺山谷而上、穿村而过,20多处明清古民居次第排布。戴氏宗祠、文昌阁、南溪圣殿、严氏宗祠、州司马等代表性古建筑,总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放眼四望,偌大一个山谷,周边高山耸立、树木葱郁,谷中青砖黑瓦掩映在花木竹林中,宛若进入世外桃源。沿着小道攀上海拔约1400米的三仙寺,驿路关隘、古村街巷、桥梁亭阁等尽收眼底,瞬间仿佛穿越千年。

“大源不仅文物古迹丰富,还有特色鲜明、保留完好的民俗文化,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村支书严建华自豪地告诉记者。

至今,大源村拥有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和特色传统风俗,以及源于本地并广为流传的诗词、传说、戏曲、歌赋等231种。而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莫过于传承千年的大源傩舞和赤膊龙灯,这两项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傩舞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民间的一种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被视为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活化石。赤膊龙灯自宋熙宁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间民俗迎灯艺术,曾于2007年除夕被央视《一年又一年》节目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特色民俗节目展播。

徜徉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灵秀之气和野性之美的和谐交融,让人由衷感谢上天的恩赐。

保护传承 步履维艰

大源村的人口仅有672人,由于地处偏远高山,客观上为许多古建筑和民俗文化的留存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给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一定的困难。

“村民收入主要靠竹山,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纷纷外出讨生活,村子逐步空心化。”严建华说,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已外出务工,而且基本上都是青壮年,“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大量流失,对保护工作很不利”。

事实的确如此,福塘一带的古民居,多为前后一至二进合院式,依山而建,层层递高;主厅后部太师壁前设立神龛或神橱,民居的后部多建有半圆形的花胎,是闽西北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然而,由于只剩一些老人居住,屋子漏水、房梁倾斜的情况已经出现。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戴氏官厅等一批古民居建筑群。

为了保护这些古建筑,泰宁县有关部门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投入约180万元,修缮文物古迹、建设道路等。大源村两委还动员全体村民自力更生,记者在村里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满了名字。原来,南溪圣殿和文昌阁等两处重要古建筑被洪水严重损毁,大源村家家户户有钱捐钱,有力出力,有的捐出木头,共花去80多万元完成重修。

对于亟待修复的2公里古驿道、面积庞大的古建筑,光靠有限的投入和村民集资显然是杯水车薪。

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有困难。以傩舞的传承和表演为例,村里鼎盛时期拥有50人的傩舞队队伍,但眼下不断有人外出务工,而傩舞表演一般至少需要20人。作为傩舞队队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建华对此忧心忡忡。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正在完善中的《大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进行全面保护。”大源乡党委书记饶求翔说,基于大源村的实际,还需要大力借助外力支持,解决发展思路、资金和人的问题,“在保护思路上,需要专家学者的支招;在资金上,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在民俗文化传承上,需要发展大源村自己的产业,使更多村民能留在村里”。

借力使力 青山不老

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三块“金字招牌”,加上适合养生的独特自然环境,大源有了开发的底气。

而保护离不开人,“我们将在全面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让村民们得实惠,调动他们参与保护、传承的积极性。”泰宁县委书记张元明说。

根据初步构想,大源村将引进专业团队进行包装,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整体推进开发建设。

比如兴建傩文化展示中心。“通过出外考察、征求专家意见,我们认为,大源傩舞、赤膊龙灯等民俗文化表演是大源村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村最具特色的优势。”泰宁县文广局副局长王增华说,大源村计划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拟投资100万元,建设集表演、培训、展示功能为一体的傩文化展示中心,丰富游客参观内容,凸显大源民俗特色,“让客人愿意来、留得住、肯消费,使村民得实惠、有动力、愿参与”。

开发不止是蓝图,大源人已经行动起来。

村口,傩舞面具的雕塑已竖起,让每一位游人迅速触摸到了大源独特的气质;沿着已经硬化的大道逶迤而上,两旁遍植了桂花、红花继木、红叶石楠等树木1.6万余株,原本就青山绿水环抱,大源在鸟鸣幽幽、淡雅清香中,又平添了不少细致之美;篮球场、健身休闲公园等设施的完善,给村子带来了更多活力;新建的30幢仿古民居,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为保护、开发腾出了空间。

一路走一路看,青石板小巷幽深静谧,蜿蜒北去的古驿道在深山老林中时隐时现。我们放轻脚步,唯恐惊醒这里的千年梦,那梦里,有赴京赶考的学子,有荷锄晚归的农夫,有文人墨客、商贾走卒,他们的背影时而模糊,时而清晰;那梦里,还有婉转抑或粗狂的山歌,急促神秘的傩舞,盘旋游走的龙灯……

而未来,天生丽质的深山明珠大源,也将如这个春天里生机勃勃的古木一样,焕发出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之美,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的和谐之道。

标签:大源 泰宁 古建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