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学者:人民观是“仲恺精神”重要内涵

中新社惠州4月23日电 (康孝娟 李惠敏)23日是中国民主革命元勋廖仲恺先生诞辰135周年纪念日。在廖仲恺故里广东惠州当天举办的座谈会上,有学者表示,廖仲恺重民、利民、为民为主体的人民观,是“仲恺精神”的重要内涵,启示后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廖仲恺何香凝研究会会长、惠州学院教授成晓军说,廖仲恺之所以成为国民党左派著名领袖人物之一,坚决主张国共合作,而且在孙中山逝世后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就在于他正确认识到工农大众的历史作用不能忽视;廖仲恺之所以遭到忌恨和暗杀,也恰恰在于他为“工人农民谋幸福”的思想和言行。

这位学者认为,廖仲恺的人民观,体现“重民”、“利民”、“为民”三方面内涵。他的人民观产生形成的由来,首先在于他对西方民主、民权等政治学说的较多了解,如他翻译过《全民政治论》等西方书籍,并对中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思想学说有较深入的接触。更重要的在于他对辛亥革命失败及其以后系列政治斗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在于他努力探寻中国革命的出路,在于他接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并在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其重民、利民、为民思想逐渐得到深化。

廖仲恺曾明确指出,要挽救民族危亡,要使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就只有依靠以工农为主体的绝大多数国民的努力,才能实现中国人的“自救”。作为广州国民政府农民部长,廖仲恺对农民运动也给予密切关注、保护和支持,受到钦仰和敬佩。

民革惠州市委员会秘书长吴士雄向记者讲述了廖仲恺与惠州的启蒙之缘:“惠州两年,期间所见所闻激发了廖仲恺先生立志效国的决心,这也为他赴香港学‘西学’,直到后来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奠定了基础。”

廖仲恺1877年4月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庭。1894年其父去世后,他17岁时回到家乡惠州,在窑前村学习。

吴士雄说,国家危亡之时,以采撷西方文明果实为中心的维新思潮和维新运动在中国兴起。此时的廖仲恺深受影响,觉悟到单纯研习国学不足以救国。于是19岁的他赴香港改学“西学”,进入香港一流的学校皇仁书院进修。在吴士雄看来,正是在惠州的这段经历,在廖仲恺的心灵刻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这为他日后毕生追随孙中山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奋斗不息奠定基础。

据记载,1925年8月,廖仲恺在广州遇刺身亡,后被安葬在南京。同年11月,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特意回到他的故乡惠州陈江幸福村,在故居旁为廖仲恺修建了纪念碑和衣冠冢。幸福村有一位已85岁的老人杨畅,为廖仲恺义务守护纪念碑长达60多年。(完)

标签:仲恺 廖仲 惠州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