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网读 读不出经典味道

2012年04月21日 04:21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除署名外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图:gettyimages

王树增

韩少功

张鸣

屈哨兵

黄天骥

2012“书香羊城”启动,“广州悦读”论坛名家云集,共话新媒体时代的阅读

第1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共同主办的2012“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暨“广州悦读”论坛在越秀宾馆举行。本次阅读嘉年华活动邀请到了众多名家:著名作家、原海南省作协主席韩少功;著名作家、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王树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广州市教育局局长、教授屈哨兵等。到会嘉宾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采写 本报记者 吴波 图片 邱伟荣(除署名外)

全民阅读比GDP更重要

著名作家王树增先生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书香羊城”这样的活动对社会阅读风气有广泛的影响。也许现在我们感觉不到,但再过几十年,我们回头来看,就会认识到这个推动阅读风气的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经典阅读面临挑战。我们已经进入泛阅读时代,无论时代变化成了怎样的形态,我们都需要精神的支柱。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现在很多人不明白我们民族的主流文化是什么?我们提倡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这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书香羊城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让全民阅读并了解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苦短,如果不阅读,我们就没有主流价值观,因此全民阅读的推广其重要意义,远远要比GPD增加几个点重要。”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先生认为,“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有多少高楼,而是看这个城市的内涵和市民的心灵美不美。中国人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阅读习惯,我去日本、以色列,人家无论在地铁还是在公园,都静静地手捧一本书在阅读,他们总是在阅读,而我们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危机。国民素质不是有钱了就能提高的。回过头来,我们看广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多家单位搞的这次书香羊城活动,100多场活动持续举行,各大书店配合打折,无疑将全市的阅读活动掀起高潮。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

电子阅读

是年轻人接受经典的有效渠道

著名作家、原海南省作协主席韩少功对于网络阅读发表了看法,“我非常理解现在的电子阅读,我发现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每天除了上班8个小时之外,可能还有2~4个小时在公交车上,这2~4个小时就是他们获取信息乃至文学的重要时段。利用路途上的时间阅读,有人称之为碎片化的阅读。这种碎片化的阅读,读很长篇大论当然会有点困难,因为我们手机的屏幕就那么大,展示的东西就那么多,但是我想这也是他们接受经典的一个有效渠道。我们古代的经典也并不都是长篇大论的,很多经典反而是很短小的,像《论语》、《诗经》,都是比较短小的,所以在手机阅读是一点障碍也没有。”

对于新媒体阅读现状,王树增告诉记者,“我不反对网络阅读,也不反对电子媒介的读书,因为时代发展,不可能像以前的寂寞孤灯,有那么多的闲暇时间来读书。我理解的书香是什么呢?是有纸张的味道、油墨的味道,另外还有精神上的一种香气。翻开书页,书刷刷作响的声音,包括中国独有的汉字框位,加起来就形成了一种读书的灵感,这种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电子书上体会到。我们留恋书香,实际上就是留恋读书的情景,我很珍惜这样的情景,也希望年轻的朋友尝试这样的情景。”

经典读物没有统一的标准

著名作家韩少功认为经典读物没有严格的标准,他说,“世界上没有这样一个机构,比如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一个文件说哪些书是经典、哪些不是经典,这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经典其实是我们的一种约定,而这种约定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社会条件而有不同标准。而且因为文化、历史、社会的不同,标准肯定也是不统一的,因此,经典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关于经典的标准肯定是多样化的。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的口味很宽,而且还可以放得更宽,可以采取更包容的态度,比如,大约打一个分数,凡是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在80分以上的就是比较优秀的文化遗产,这就是经典。我们应该根据各个人的兴趣所在,以及能力的大小,尽可能地多吸收一些经典。”

“微博控”

更钟情“书香”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对当下的阅读风气表示忧虑,他认为,当下我们的阅读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比较低,这在建设文化大国方面是一个缺憾。而只有持续不断地用各种阅读活动,才能够改变当下的阅读现状,而建设文化强国也才能实现。他表示,“我是微博控,以前很多学生是看了你的书来考你的博士,现在是看了你的微博来考你的博士。新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阅读也变得碎片化、散点式。像我这样的‘老古董’很多时候也在网上阅读,但是读大块的东西,还是要读纸质书。手机阅读或者是网络阅读,确实可以利用很碎片的时间来进行,等人、等车,或者是在卫生间,都可以随时拿出来阅读,很方便。这样的阅读一般来说都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包括网上阅读也是这样的。但是真正的阅读是非功利性,我们要修身养性,就是再忙的白领也可能有歇下来的时间,如果这个时候你拿出装帧很好的书,在旅游、放松的时候,拿出来看就是一种享受了。墨香这种氛围让人感觉很舒服,不知不觉中就是一种享受。”

备战高考语文

需要大量阅读经典

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先生认为,“我们推行阅读经典,就是希望孩子在他们一开始接触人类问题时就能思考一些基本问题,而这些基本思考在我们千百年来的经典中得到了阐述和保留。在他们踏入社会之前如果有这样的底蕴作为支撑,一定会对他们的人生起到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那么我们该推荐学生阅读哪些经典呢?屈局长表示,“我认为经典本身应该是多元的,我们并不觉得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采取几种经典就可以包打天下。最基本的是要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能够从自我认知到家庭认知在到社会认知、民族认知、国家认知乃至国际认知,这是阅读经典的一辈子要素。”

他还强调,“张鸣老师、王树增老师、韩少功老师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对时代的思考,实际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身处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关注。同时,我并不排除郭敬明。”

关于高三学生如何备战高考语文,屈局长认为,不能把高考和阅读对立起来,语文是需要大量阅读经验的,为备考语文而临时抱佛脚进行突击阅读是没办法考好的。阅读是一个很长期的积累过程。我们其实在规定教材里有规定经典阅读的量,这个要看各个学生和学校具体落实的情况。

我们提倡经典阅读,不能靠行政手段,这样反而会起到反面的作用。阅读是个人的精神层面的事情,只要培养了阅读兴趣,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自然提高。因此,我们只能引导,通过培养一种阅读的社会风气,这样才能让中小学生提高阅读量。备战高考语文那是一个长期的阅读过程,因此每个学生从小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

网络拓展眼界

书本增加修养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说,“小时候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意大利作家的《爱的教育》,这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将经典规定得太窄并不好。其实在全世界、全人类,在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经典就是人类的精神精华,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历史上的精神精华沉淀下来就是经典。”

“我上网,也读书,但是我觉得看纸本和看网络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当我看博客、看资料,我觉得我的眼界宽了,我的精神宽了。但是当我阅读纸本的时候,特别是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的人生、我的精神厚了。一个人既要眼光宽,人生的历练、精神的境界也要厚,宽和厚的结合我就觉得是一种享受。”

著名作家王树增认为,“经典其实是一个模糊概念,我们的前人、前辈在精神领域留下的一些精华,这些都可以说是经典。”

标签:经典 王树增 味道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