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刘冬冬一家和他们的花鼓戏剧团

2012年04月18日 00: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罗理力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4月5日,湖南省隆回县桃洪镇白里村的王祖健老人迎来了80岁寿辰。为给老人贺寿,家人特意请来了远近闻名的“冬冬花鼓戏剧团”前来演出。下午2时,演出还未开始,几百位父老乡亲早已把临时搭建的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都在翘首期待精彩的花鼓戏表演。“我最喜欢看冬冬花鼓戏剧团的演出了,他们可有名气了。”一位挤在舞台前排的村民兴奋地告诉记者。

成立于2008年的冬冬花鼓戏剧团虽然只有10名演职人员,但在团长刘冬冬的带领下,他们的足迹遍布邵阳市及周边县城,成为深受当地百姓追捧的明星剧团。

花鼓戏促成美满姻缘

今年35岁的刘冬冬是隆回县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对花鼓戏的情愫缘于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不到20岁的刘冬冬和家人一起,到隔壁村观看由当地民间剧团演出的花鼓戏《赶子牧羊》,“台柱子”周顶成完美的演绎深深打动了这位年轻的姑娘,二人的恋情由此展开。几年后,刘冬冬与周顶成结为夫妻。

婚后,夫唱妇随,刘冬冬主动跟随丈夫学习花鼓戏。“那时候我对花鼓戏一窍不通。”刘冬冬说,在学戏期间,她和丈夫曾奔波于多家民间演艺团体,参加过大小演出200余场。随着夫妻二人在台上配合得越来越默契,邀请他们演出的文艺团体和观众不断增多,夫妻俩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那几年到处跑场有苦也有乐。”刘冬冬说。在洞口县山门镇的一次演出令刘冬冬至今记忆犹新,村寨中有两户人家同时办喜事,都想邀请刘冬冬夫妇唱戏,他们竞相出高价争取。“有一户人家还提前跑到我们家搬演出道具呢!”刘冬冬说。无奈之下,刘冬冬只好劝解两户人家,并承诺为两家分别演出。“尽管我们在同一个村寨演了两场,演出的内容大同小异,可观众仍然不愿落下任何一场,直至两场演出都结束才离开。”刘冬冬说。

或许与遗传因素有关,或是因为耳濡目染,刘冬冬和周顶成的女儿周佳宝在5岁时就能和父母合唱《刘海砍樵》、《天仙配》等戏曲选段。如今小佳宝每次出现在舞台上,都会引起轰动。“我觉得只要唱出水平,花鼓戏就一定能得到热捧。”周顶成说。

自筹资金办剧团

2008年,在经历了近18年的“走穴”生涯后,刘冬冬夫妇萌发了创办花鼓戏剧团的想法。2009年,夫妻俩拿出全部积蓄5万余元购买了音响、灯光、锣鼓、服装等设备,并招募了同县的6名爱好文艺的年轻人,成立了隆回“冬冬花鼓戏剧团”,刘冬冬的家则成了剧团的办公地址。

剧团成立后,刘冬冬夫妇既当演员又当师傅,带领年轻人自编自演现代花鼓戏,并把孝敬父母、破除迷信、禁止赌博、计划生育等内容贯穿到表演中,为群众送去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

为不断满足演出的需要,目前隆回冬冬花鼓戏剧团的演员由起初的6人增至10人,他们多半是村里的农民。“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花鼓戏发扬光大。”刘冬冬说。她认为,花鼓戏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花鼓戏永远不会消失。目前,剧团正准备扩大演出阵容、增添服装道具,力争打造成为隆回县最大的花鼓戏剧团。

未来路有点迷茫

刘冬冬说:“目前我们每月的演出有近20场,出场费一般在1800元至2000元之间,剧团一个月的收入近4万元。”但看似可观的收入,除去演员的工资和剧团的日常开支等,剩下的不足6000元。

谈及剧团今后的出路,刘冬冬也有点迷茫。“现在我们只希望多演出、多赚钱,今后的事走一步看一步。”她认为,目前政府对于民间文化团体的扶持力度仍然不足。“我们剧团成立至今,还从未得到政府的任何支持。”刘冬冬说。

“我们曾经有过去省花鼓戏剧院等专业院团学习交流的想法,但是由于经费原因只能作罢。”刘冬冬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