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评《走向海洋》:思想与艺术的表述
蛟龙号
打开我们的历史,如果满目创伤,那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历史,是谁在续写?打开历史教课书,如果写满悲凉,那炎黄子孙凭什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部叫海洋文化的纪录片,以海一样胸襟,海一样的视野,海一样的激荡,海一样的畅想,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走向海洋》。
不一样!她呈现的不是满目创伤,不一样!她写就的也不是充斥悲凉。她用文化的尺度,宽广的视角,告诉世界,告诉我们,告诉子孙,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的海洋……
多少年来,一讲起历史,几千年的文明,几乎被虚无主义光芒所遮蔽,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四大发明和四大名著,几千年先贤人仁,要么是焚书坑儒的妖魔,要么是只识射雕的草莽,几千年的光荣历史长河,我们只记住了1840年后那一段悲伤,而我们的祖先对大海认识好像半片无知,半片迷茫,不是这样,一定不是这样,让我们在《走向海洋》中拾起郑和船队遗落在南中国海的瓷器碎片,让我们在《走向海洋》里看祖先们开疆拓土打下领海界柱,我们真的会有别开洞天的发现和充满敬畏的仰望。
1403年,中国就有了宝船,就有了干船坞,我们早于西方四百多年,那个时候福建的泉州就有了世界上的第一大港;1405年一个庞大的船队就要出发,一共有船317条,上边配置317个医生,一万多士兵,这是当时世界上没有对手的水师;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中国的水师名列世界第八,而那个逼迫我们签约的蕞尔小国名列第十六;1888年中国海军成军,当时是亚洲第一;一个外国人,当他游历中国的许多地方后,在他的日记中国这样写道:亚洲,没有一个地方比中国更富庶,更文明,更广大,在看了苏州,杭州这两个人间天堂之后,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桥比他们国家的路还要长……当我们把指南针装在罗盘上给世界所有出海人导航的时候,如果不能说是中国人第一个认识了海洋,但是也决不是最后一个,更不能说一直没有认识海洋,当然,我们决不因为有了一个外国人表扬的时候而沾沾自喜,但是,也不能因为没人表扬的时候而妄自菲薄,不要动辄就是我们的先贤只知道黄河,只认识黄土高坡,如果汉武帝不认识海洋,他不可能给我们创下当时西至里海,南至南沙的广大疆域,正如《走向海洋》中所述,宋朝几次在海上大败匈奴,也是因为借重水师,守护着那片海疆。从秦始皇到朱棣,再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我们的先贤人仁、革命领袖,无一不把他们目光投向那片蓝色,向海洋眺望,当然,我们决不否认,由于阶级局限,历史成因,个人好恶,天时地利,或多或少,或长或短,或轻或重的对待了海洋,为我们的后人造成了,或多或少,或长或短,或轻或重的灾难,但是我们后来的人,一定要以海洋的胸怀和气度正确评价我们的历史,评价先贤的海洋观,评价中华民族在走向海洋中的伟大历史功绩,一个正确的历史观,一个客观的文化视角,这是我们再次走向海洋的理论锚地,思想的海港——正确评价我们的历史,评价先贤的海洋观,评价中华民族在走向海洋中的伟大历史功绩,一个正确的历史观,一个客观的文化视角,也是理所当然是那片海洋的主人最好佐证。
一个不认识自己家门的人,谁承认那是你的家!
我们从没忘记过苦难,也一直记着近一百多年中,来自海上的劫难,但是,当一个民族面对海洋的目光,又被封建帝王那贪婪私欲锁定在那片昆明湖上时,朝野上下,都把一个人的大寿当成头等大事的时候,旧中国的大厦已在陆地下沉,而那个亚洲第一舰队的沉没,已成必然,这个时候应当检讨的还只能是一个民族的海洋观吗?
那个叫马葛尔尼的外国人说的真好。中国就像一艘又大又破的船,幸运的是有时会遇上几个好船长,它才延续了一百多年,假如哪一天,遇到一个无能的船长,加上船上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人,将一切都完了。
我很欣赏这句话,它很形象地道出了我的祖国国在某些历史时期的面貌,是的,中国人民苦难最深,中华民族灾难最重的一百年,正是没有好舵手的一百年,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个伟大人物一经出现,中国的道路改变了,中国的航道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所昌,逆之所亡。”“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舵手高瞻远瞩,人民有尊严站在东方。这就是《走向海洋》为我们描绘的万千气象……
在娱乐化倾向充斥我们的文化阵地,挑战着历史底线,道德底线,挑战我们一个民族信仰的时候,我们真的期盼有思想、有文化、有艺术含量的作品出现,创作政论性纪录片,军队文艺工作者有着很好的传统,这是使命的担当,在这个领域,海军文艺工作者曾创造了许多好作品,那里是生产这类作品最有希望的地方,最让人兴奋的是,他们没让我们等的太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海洋认识,真的不同以往;八集电视片,他们只用了一集来讲述海军建设,我没觉得少,很恰当,我特别喜欢这一集的名字,《云帆初扬》,不温不火,不疾不许,不示张扬,这个画面感很强的名字,是否让我们想到,一个舰队,不要有多大,带着自信,带着尊严,带着国家使命,带着和平的愿望,去迎接东方的日出,也迎接随时可能到来的风浪,云帆下让我们看到年轻舵手那远望的目光,云帆下也看到水手们那刚毅的面庞。
这是在写海军吗?不,是在写军队,这是在写军队吗?不,这是在写我们的祖国,这是文化的表述,这是思想的表述,这是艺术的表述,她很有力量。
为此,我也特别赞成文化纪录片这一命题。
这确实是一个不一样的《走向海洋》,她有《长风大浪》她有《走向大海》我最喜欢还是《经略海洋》,如何经略?怎么经略?也许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但是我们有经历,我们有经略土地的经历,黑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现在又有了蔚蓝色。
我们一定会经略好,因为有过几千年辉煌的历史,我们一定会经略好,因为我们有过近百年悲怆,我们讲辉煌不是炫耀,我们讲悲怆也不只是为了揭伤,因为辉煌和悲创都不能乎略。
当然最不能乎略还是海洋……
让历史在远处等着我们吧,在沧茫的大海上,一定会留下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