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迎来发展之春

2012年04月12日 08:26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新华网杭州4月11日电(记者 冯源)春日的杭州街头,就连街边的墙头也是一片姹紫嫣红:不是简单说教的标语口号,也不是任意发挥的随意涂鸦,一道道墙绘长卷形成了一面面“文化墙”,如同彩练在城市中飘扬。

这些文化墙的作者是一家有12年历史的民营文化企业,员工20余人。浙江大可城际广告公司总经理王奇告诉记者:“‘文化墙’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同时也能给行人带来美的感受。”

创业之初,刚从学校毕业的王奇承揽的主要业务是为房地产企业刷绘工地外墙。“当时城市道路的空白墙体上一般都刷一些标语口号,农村住房的墙体外面,要么刷的是饲料广告,要么就是铺天盖地的‘××口服液’。”

从2004年开始,王奇尝试将墙绘艺术引入城市生活,开始创作城市文化墙。但他觉得,从去年开始,城市文化墙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整个空气里都弥漫着推动文化发展的力量。”

“现在公众对生活品质越来越讲究,需要清爽干净的环境和‘有文化’的氛围,而且让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走上街头,也体现了社会的文化自信。”王奇说。

大可公司落户在杭州市拱墅区的丝联166文化创意产业园。这里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丝绸印染企业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的厂区。2007年,苏式厂房改造成的创意产业园区开放后,至今已经引入6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

“每年园区的租金收入在300万元以上,租金从最初的每天每平方米不到1元,到现在的1.5元,而且还有许多文化企业排队等候。”杭州丝联实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鹤华介绍说。

拱墅区是位于杭州市北部的老工业区,经过近几年“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在老厂房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8个文化创意产业园,使用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入驻文化创意企业200余家。

这些文化创意企业基本以民营企业为主。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民资就开始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文化产业中的“浙江民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规模以上的民营文化企业有4万余家,投资总额1300亿元以上,就业人员75万人以上,涉及影视、印刷、演艺娱乐、艺术品经营、旅游、广告和会展等10余个行业。

“从文”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找到了一条新途径。浙江中南建设集团原是一家和钢筋水泥打交道的建设企业,2003年集团董事长吴建荣看准了动漫产业。“中国企业把成吨的货物一车车运到海外,却远远不抵国外企业出口中国几张动画光碟的利润。”

抱着“宁可亏损两个亿”的决心,中南集团积极建设以原创动漫为核心的动漫产业链。2008年起,中南卡通公司实现盈利,2010年,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中南公司所在的杭州市的动画片产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而众多民营动漫企业支撑起的浙江动漫产业,产量也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而从浙中一片红土丘陵上崛起的横店影视城,同样是民营资本的杰作。2011年,它共接待游客近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4亿元,共接待影视拍摄剧组150个。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当年新增企业53家,435家入区企业共创造了33.71亿元的营业收入和3.66亿元的税费。

以横店影视产业代表的浙江民营影视产业同样改变了中国电影业的版图。2011年,浙江新增影视公司114家,总数达660家,总注册资金62.2亿元,稳居全国第二位。

标签:产业 杭州市 文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