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快时代为何需要慢阅读
记者梅冬妮
从电视到网络,从电子书到new ipad,人类传统的阅读模式受到一次次巨大冲击。足不出户便可尽晓天下事,不必经历阅读之寂寞也可领略摘要之光华。时代越来越快,人们的脚步却想渐渐慢下来。回归最初的传统阅读,面对纸质文本带来的最初感动,是一个时代共同的呼唤。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谭邦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说道,这个时代就缺少让人心灵宁静的阅读,在这个时代谈阅读是非常紧要的。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雨果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
“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那些非常容易获得的信息,快餐式的传播,同样快餐式的接受,而且往往是只言片语、零零星星、断章取义的,人们接受的心态也是比较浮躁的,这是不能够取代阅读的。”谭邦和觉得阅读的长处是可以静下心来对着文本,细心领会,仔细思考,通过这样方式的阅读,读者才能形成自己的大脑里认真加工的信息,才能够形成比较独立的思维。从而在丰富的信息基础之上,经过仔细地咀嚼品味后,才能拥有良好素养。谭邦和心中的阅读往往是一个人安静的独自在书桌旁对着文本进行的,是不受干扰的,完全独立的,这样的阅读才能使人获得营养。
如何读都要静下心来
在来去匆匆的航班上很难看见手捧书本的阅读者了,更多的是借助于新型文字承载工具的人们,似读非读、似玩非玩的摆弄着什么。50年代人谭邦和还是更怀念纸质文本握在手中的那份笃定。“它可以翻来覆去,文本在你手里,你可以反复阅读;跳跃阅读;可以回头重新查对;可以以任何方式阅读它,让你在字里行间去细心品味。另外,我们对着文字的阅读和图像的阅读有很大差别,文字的阅读更多需要用脑;而图像的阅读眼睛用的比较多,是浮光掠影的,一瞬间就过去了,用脑用的不深。这和其他的传播工具传播和承载的信息还是有区别,但不管怎么说关键还是心要静下来。”
阅读始终是最可靠的方式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传统的阅读方式空间被挤压,新型方式不利于人们对于知识的积累和素养潜移默化的提高。要提倡一种导向,不管是图书馆或是书斋或是书桌旁阅读都不能少,这仍然是一种最可靠的方式。”谭邦和用可靠一词表达了对于阅读的态度,他说便捷的获取快而急的信息,使得人们也充满了功利。然而这些信息往往是残缺的、零碎的、对人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谭邦和继续说,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很多文化的经典,这些经典还赋予传统的阅读方式领会和把握。若我们不积累人类文化史上经典的认知,人们的成长始终不太牢靠。所以要获取经典最可靠的方式还是需要通过传统的阅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
一定要多读民族经典
读书月来临,该读些什么书?怎么读书收益最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接受采访时呼吁,一定要多读、深读经典的民族文化书籍。
杨叔子说,他高中母校的校训是“读好书,做好人”,“这个校训真好,既可以理解为:要读好的书,要做好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要把书读好,要把人做好。”杨叔子总结,不管是哪种理解,都可归结为:读书,要有益于身心健康;做人,要有益于国家、人民;读好书是为了做好人,做好人就要求读好书。
应该读些什么书?杨叔子说,广泛涉猎各类读书很重要,尤其要多看民族文化类的书籍。“特别推荐大家多阅读经受过历史锤炼的民族文化经典书籍。”杨叔子举例称:基督教世界,所有人都读《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古兰经》。作为中国人,他认为应该读《论语》和《老子》。
身为机械工程专家的杨叔子,在担任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积极倡导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他多次讲到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在杨叔子看来,这些民族经典书籍承载着民族文化,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子》有5000多字,《论语》2万多字,读一遍很快,但只读一遍是不够的。”杨叔子说,对于这类书籍,应该经常拿出来翻看,体会其中文化、思维和智慧。
(记者崔梦欣)
武汉市作协主席董宏猷
阅读都是用“三上”时间完成
记者拨通董宏猷的电话时,他正在读前天从文华书城购进的新书《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对于一位每月要花费数千元购买书籍的阅读者,董宏猷说自己读书很“杂”,文学、人文社科、书籍书画、文艺理论、旅行摄影、杂志周刊等均在他涉猎范围。而他更中意书房“白壁宅”中的数万册藏书中为数不少的古旧书,“我爱收藏书,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文学版本,比如鲁迅、沈从文、一些诗人们的作品在民国和新中国初期的版本。”
这位阅读者,还是一位繁忙的文学创作者,并身兼武汉市作协主席等职务,读书时间何来?董宏猷哈哈大笑:“古人读书是厕上、马上、床上,我是把马上变成了车上、飞机上。”他告诉记者,除了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阅读(比如在创作《汉口码头》之前曾花费大量时间集中阅读或查阅资料),他的日常阅读都是用每天“三上”的时间完成。
对于读书种类、读书时间都很随意的人,对读书方式却很坚持——一定要读纸质书。“我从来不读电子书,感觉很怪,缺少诗意。”
而当邀请他给我们的读者一些读书建议时,董宏猷给出4种阅读:经典阅读、兴趣阅读、专业阅读、信息阅读。希望大家能挤出一切时间来读书的董宏猷最后乐呵呵地说:“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宁静而自由地阅读——大胡子云。”
(记者鲁艳红)
“文坛超女”萧凯茵
爱在火车上读书
郭敬明旗下、被称为“文坛超女”的萧凯茵,在她20岁的年龄参加首届“THE NEXT文学之新”并获得冠军之后进入读者的视野。凭借长篇小说《迷津》、《看不见的打字机》不俗的销量和影响,一跃成为青春文学新人中不可取代的佼佼者,获得王蒙、张抗抗、张颐武、安波舜等文学大师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顶级文学新人大赛冠军标杆作品”。
谈到自己的读书习惯,萧凯茵昨天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很随性,若拿到喜爱的书,一翻开就会连续几天沉浸其中。“如果一定说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是我爱在火车上读书,那种时间光线的变化,给我的阅读也带来很多乐趣。”对于自己喜好的书,萧凯茵用“有趣”、“奇怪”来界定,“我总是不固定地阅读,书看得比较杂,但期刊很少阅读。”
这位80后的创作者写作时亦“随性”。灵感来的时候,只要有相对安静的空间,可以很快进入创作。“初中的时候,我理想的写作状态是一连几天几夜创作,一气呵成;现在真的成了创作者,才知道那真是‘理想’,如今连续写几个小时一定要休息。”
对于有着文学梦的年轻人,萧凯茵给出建议:享受阅读与写作的过程。“文学不可以太功利,写作的最终目的不是出版。写一部作品,完成它,哪怕只是拿给周围的朋友看看,你也已经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