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浩然的“文革情结”

陈歆耕

[上海《文学报》总编辑]

突然说起浩然,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是因老作家从维熙一篇《梦里梦外忆浩然》的文章而引发。在今天年轻的写作者记忆的纹沟内,大概不会有浩然的印痕。但“浩然现象”作为文学存在,必然要写入文学史中;就如今天有的80后作家,作为“文学现象”也无可避免地要进入文学史。但别以为能够进入文学史的就一定是优秀作家甚或伟大作家,他们的作品也一定会长盛不衰,有些作家进入文学史,并不说明这个作家的文学成就有多高,他的存在只具有史学意义,不具备文学价值。

从维熙的文章,主要是通过一次他与浩然一道参加作家代表团访美期间对浩然的观察,发现浩然仍然有着深深的“文革情结”。面对外媒记者挑衅性的关于中国文学现状的提问,他作为代表团长居然用“不知道”回答,让同行的中国作家为之汗颜。当代表团成员参观美国航天博物馆时,独有他坐在馆外台阶上,拒绝进去看一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0多年了,他仍然与一个开放的世界保持着心理抗拒。他继续沉醉在曾给他带来人生“艳阳”的“文革”岁月中。春风吹不醒梦中人。他肯定意识不到,在他人生“艳阳”的另一面是整个中国大陆文学的悲凉。他的《艳阳天》曾是我们这代人的文学启蒙读本之一,如果今天把《艳阳天》拿来再读一遍,甚至根本不必重读就可断言:惨不忍睹!

因为缺乏反省意识,浩然的文学观始终停留在“反文学”的阶段。我们不必嘲笑浩然,缺乏反省意识在当代作家中几成通病。很少有作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进行否定式的自我解剖,因而看不到他们10年前与10年后的创作有什么变化和进步。甚至有的人在走着一条下山路时,却自我感觉登上了泰山之巅,新出版的平庸之作也就成了“巅峰之作”。

标签:文革情结 艳阳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