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宏大叙事的山水造境

张军 《苍山人家》 中国画

240cm×60cm 2009年

张军 《谷静秋泉响》 中国画

240cm×60cm 2009年

张军 《春山翠峦图》 中国画

240cm×60cm 2009年

张 军 《浮云载山行》 中国画 2009年

张军 《云岭翠微图》

中国画 145cm×460cm 2010年

张军 《静静的草原》

中国画 70cm×70cm 2009年

张军 《晨曲》

中国画

85cm×70cm

2009年

张军 《清江帆影》

中国画

60cm×60cm

2009年

张军 《清韵》

中国画

70cm×70cm

2007年

张军 《云拥苍山》

中国画

60cm×60cm

2009年

张军 《情满青山》 中国画 145cm×800cm 2010年

专家评说:

宏大叙事的山水造境

■罗 彬

张军好像站在万山之巅,高空之上,俯察万类,有一种宇宙意识在观照大千世界,正是因为有“胸中藏宇宙”的艺术气场,所以才能“笔下走风雷”。近几年他画的丈二以上的大画超过40幅,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浩瀚的林海,有的是绿水欢歌的泉流,有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依恋,如神农溪石壁等等;有大山的呼唤,云海缥缈;或山势雄险、峡谷幽深、溪水奔流、林木森森;或云山千叠,气象万千。它们是大自然的诗歌,美妙奇特的生态妙趣。表明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生命即大自然的生命,宇宙的大生命。艺术是人对这种生命的感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礼乐》所云:“大乐与天地同和”。谁解读了这个真谛并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谁就能画好山水画。张军就是这样一位大自然的歌手。张军除了大画画的很有气势,即便他的小品画也画得很有神韵。如《归巢图》、《山村》、《雨霁》、《天高云淡》、《清泉出山》、《草原诗画》、《山村春色》、《山中烟云》、《潇潇暮雨》、《薄暮》等,虽润物细无声,但青山锁翠,浩然养气,空灵而有诗意。

——摘自周韶华:《胸中藏宇宙 笔下走风雷———赏析张军的山水画》一文

曾经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武当山的张军,置身在群山的怀抱之中,得天独厚的饱览大山的雄伟风貌,用心灵与大山对话,感悟自然的博大、恢宏,执着于自我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由抒发。他用手中的画笔写天地之运化,抒沧桑之情怀,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理想的美的世界。

张军的山水以传统山水画的意象造型为主,而不是按照既有的认识去描写名山大川的胜迹,是在对景写生的基础上,经过高度的提炼和幻化,用审美的眼光去表现山川江河之美,执着于自我内心真实的自由抒发。画心中的山水,追寻诗意的言说,达到了“妙到自然”的境界。“妙到自然”就是语言与精神的统一。能否达到这种境界,与作者的状态、品格、情感、审美意趣密切相关,同时也在于创作观念及对语汇建构的技术性把握。

——摘自潘光午:《大山情怀的诗意言说——张军的山水画艺术》一文

山水画家张军是南京人,上小学时他每天都要经过一家画店,店里不仅有许多古画,也有不少当代名家的新作,后来他才知道那就是书画界有名的“北有荣宝斋,南有十竹斋”。少年的他常常在这家画店留连,对山水画的喜爱大约就在这时候悄悄萌芽。1968年初中毕业赶上“文革”,成为“知青”,下放到苏北丹阳。丹阳是著名中国画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的家乡,吕凤子一生在中国绘画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特别是办学各方面都称得上成就斐然,他的《中国画法研究》一书,总结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将数千年中国画的基本原理、特征、方法等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剖析,深入浅出,故一问世便广受欢迎,对当时的中国画创作和理论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凤先生的全部,当时的张军也许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凤先生那种坚韧朴实的性格,尤其是表现在他的艺术上淳朴无华的艺术风格,以及鄙弃泥古不化的传统,主张到现实生活中去选择题材和种种进步的艺术观念却在张军内心扎下了根。

下乡2年多,通过招工,张军来到了湖北十堰,从此便与武当名山结下不解之缘。山上,是丹墙翠瓦、重檐巍峨的道家圣地,山下,有人文渊祖、风景如画的汉水流经,山川秀色、深厚的生活积累给予他的创作以丰富滋养。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他创作的《除夕图》,取莽莽大山中的一个小山村,地方特色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拂面而来。这既是画家为他所熟悉的自然景色写照传神,又寄托着张军对生养他的这块土地的一片深情。张军认为,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在创作上必须解决好生活、情感、笔墨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谓写景是为抒情,画家必须始终钟情于他所生活和熟悉的山水空间,在他看来,作为当代山水画家,一定要学会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然后在笔墨表现的基础上来营造画面意象,因此,山水画的造境是山水画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追求。可以说,从踏入山水画创作这片领域,张军就抱定这样的信念。

与创作的主导思想相吻合,在表现形式上,张军比较倾向于具有塑造性的传统笔墨。当前,传统笔墨是一个颇为让人踌躇的概念,既有沽名钓誉者硬拉来证明自己的根基,也不乏革命者深恐沾之惹保守之嫌。其尴尬犹如行吟诗人伊索口中的舌头,又如莎士比亚笔下的金币。其实中国画的历史早已证明,无论是写实地再现客观对象,还是自由地表现主观情思,都能产生优秀的作品,也都为社会所需要。不过自元代文人画大兴以来,就有人以“不求形似”来标榜自己超脱形成风气,美其名曰“写意”,实则欺人瞒己。清代郑板桥指出:“写意二字,误多少事。欺人瞒己,再不求进,皆坐此病,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文人画家在探索和发展绘画手段的表现力和形式美,以及吸取诗文书法等艺术因素以丰富和加强绘画的表现功能等方面,曾经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文人画家大多远离生活,脱离现实,因而产生弊病也不少,而承续文人画末流的笔墨程式化更把那些弊端推向极致,致使在山水画创作的笔墨的程式化和自然时空的鲜活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相当大的阻碍。对于意图表达现实感受的山水画而言,如何在传统笔墨和山水自然时空、笔墨个性和地域特征、笔墨的抽象性和景观的具象性之间寻求对应统一的关系,是较为艰难的挑战。

事实上早在唐代,山水画家张璪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已高度概括了山水画从客观自然吸取素材,经过艺术构思而创造艺术形象的规律。辩证地从客体和主体、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统一来解释山水画,明确地揭示了山水画创作的艺术规律,要求画家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寄情思于景物,化景物为情思,做到主客观的统一,而这一切又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笔墨得以实现。读张军那一系列富有生活情趣的山水画,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回顾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大文化压力的空前逼迫下,我们迅速从旧传统突围更新,并且尽管近当代西方艺术如走马灯似的在我国画坛交相演替,而主流艺术仍顽强而成功地将写实传统注入学院系统。这才有了20世纪50年代以李可染为代表的山水画变革,这场变革,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已经成为一套由写生到创作的成熟系统。但是,怎样从山水的写生状态提炼升华到笔墨的个性状态,仍然是个问题。在近20多年来,由于市场化的冲击,中国画坛急功近利者众,表现出来的重要一点就是,无论成熟与否,皆以创造图式为旨归。图式并非不重要,但所谓创造图式如果只是为了发明或占有一种艺术符号,则图式的艺术价值也就打了很大折扣。在这种状态下,张军没有把占有某种特殊的图式作为目的,而是坚持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正本清源,由表现生活中的自然,进而发现大自然的雄奇瑰丽,以崇仰和惊叹的心情去描写大山大水,发掘出新的时代与山水画创作的内在联系,从而以宏大叙事的山水造境去超越小伎俩的图式框架。

持有这种心态并为之不懈努力,应与张军长期师从以中国画创新著名的周韶华先生相关,与一般中国画师徒授受、形迹相传不同,周韶华先生对学生的影响更多地在艺术气质与艺术精神,是在整体艺术观上对传统课稿教学方式的颠覆。所以张军也从来没有简单地用老师的样式去进行创作,而是师其心,师其意,在周韶华先生对中国文化全方位观照的气势与气吞江河的壮美审美观影响下,张军也将自己挑战的对象确定为巨幅大画,力图表现宏大壮美的山水空间,同时,生在南京,六朝烟云、金陵王气早已将传统的意识熏入骨髓,他认为,对于现代的山水画创作,展示空间的变化应是重要的考验,这可能也是当代山水画的样式与传统山水画样式之间的巨大差别的原因之一,从审美的角度看,现代山水画可能再难有传统山水画笔墨的深厚度和精微性,但现代山水画的张力和视觉体验为传统作品所不具备也显而易见。这种差别不仅表明山水画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显示出山水画价值观念的变迁。此刻,只有那些强化笔墨语言的审美特质,注重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既理解传统而又勇于走向现实的画家,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在张军的探索中,最为困惑的在于如何在尺度变化中看待传统山水中笔墨的精妙。尺度决定标准,如何回避小尺度中的精巧变化,以体现山水的壮美与崇高,不同的画家各有对策。但大都不出在造型上做减法,构成上趋向单纯,因为画面的丰富与细腻往往会导致整体上的纤弱,所谓“辞繁气弱”。这种尝试,最先开始的应该是清初的龚半千,只是后续者不多,至李可染才找到知音。80年代有香港的王季迁与靳埭强,吸收平面构成的整体感,造型趋简单,后来有贾又福,尽管笔墨功力深厚、后来居上,但问题仍存在,就是画面愈趋板结、单调。另外较多的做法则是以构成上的装饰性来应对画面放大之后形成的空虚,这一类的作品相当多,产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市场,作品需要有量,只有达到一定的量你才能占有市场份额,而鸿篇巨制又无法快速制造。当然画家只能以易复制的装饰性来充实画面,既讨巧又有看相,尽管牺牲的可能是真正的艺术。因此,对于当前看起来空前繁荣、变态复古与肆意创新几近泛滥的山水画坛,张军的努力有其特定的意义:这就是在笔墨意识最为强烈的山水画领域,我们如何看待创新。张军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首先,山水画的创新应有针对性,所以他画大画;其次,山水画的创新要有文化上的延续性,因此他始终不放弃笔墨;再次,山水画的创新要在造型结构上打硬仗,开拓意境表现,创造新的审美空间,不能为形式而形式,甚至形成所谓图式的辗转抄袭。所以张军坚持对自然造化的体认,以笔墨造境的鲜活充实自己的艺术形式。无论如何,张军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壮年,其创造力的旺盛有理由让我们预期:他能攀上艺术上的高峰,尤其是他对于时尚名利的淡漠,应该也是他能走得更远的心理保证。

张 军

又名末子,1950年出生于南京,师从周韶华先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文史馆馆员。

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参加国外艺术交流展,有部分作品获奖。其中,作品《除夕图》参加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被评为优秀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97年随湖北省美术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作品获旧金山文化贡献奖等。多幅作品被海内外艺术机构及知名人士收藏。

作品曾发表于《中国书画》、《中国画》、《江苏画刊》、《画廊》等刊物,并被录入《国画名家百幅集》、《湖北省名家作品集》等。出版有《张军画集》等。

策划:沈 伟 监制:马 旗

总第26期 编辑:胡 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