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陋巷深藏“戏子坟”伶魂守望“生死恋”

2012年04月06日 14:39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郑迅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伶墓没有奢华坟地,只有生生不息的孝道

  ▲伶墓没有奢华坟地,只有生生不息的孝道

  伶人子孙子弟拜谒“万能老倌”薛觉先

  伶人子孙子弟拜谒“万能老倌”薛觉先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图/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生活中,总有一些执著让人感动和慨叹;而“生遇梨园,死聚伶墓”就是其中一例。

4月4日,羊城晚报记者随一群广东粤剧伶人后代前往位于三元里走马岗的八和墓园,在一场普通又传统的“行清”仪式中,看到了梨园子弟对戏曲事业的忠贞与当地农民世代守墓的情结……谁还在说,清明最是寂静孤清?

生遇梨园,死聚伶墓

4日一早,记者随祭祀家属走进三元里走马岗,再转入一条极不起眼的窄巷,步行数十米后,抬头便见“八和墓园”牌坊。牌坊右侧,是广州越秀区政府于2009年挂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牌匾,上书“粤剧八和公墓”。

占地约1.1亩的公墓内有墓穴近200座,安息着200多位活跃于20世纪粤剧戏曲舞台的名角,包括薛觉先、梁荫棠、庞顺尧等等,最早的墓碑更可推算至民国六年(1917年)。

“解放前,这里都是农地,我阿爷是三元里农民,因喜欢睇戏而结识了一些粤剧戏子,后来就把地让给八和会馆做墓园。”墓园的第三代守墓人、现年51岁的李海说,他曾听父辈讲述,当时八和会馆在广州有四块墓地(分散在现广州火车站一带),但为配合城建,都被征走了,仅剩下走马岗这一亩多的墓地。

八和会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设立八和墓园,应是八和会馆为其弟子设立的一种福利,因过去戏子地位不高,也不富裕,很多艺人过世后,都由会馆出面安葬。此后,越来越多伶人交代子孙要将其葬于“戏子坟”,是为生遇梨园,死聚伶墓。

广东八和会馆名誉会长崔颂明介绍,北京城外的“戏子坟”多因城市建设的扩张而消亡,广州这座八和公墓或许是国内仅存的梨园墓葬群。

不见浮华,只见情深

记者留意到,坐落在墓园东南方、高达3米的一座合墓最为抢眼。来来往往的各路祭祀人士踏入公墓后,大多先向这座合墓行礼。墓主是谁?“万能老倌”薛觉先与妻子唐雪卿是也。

据称,那时候,薛觉先已与梅兰芳齐名,被国内戏剧界并称为“南薛北梅”。崔颂明称,后人对薛觉先于八和墓园内的墓穴颇多揣测,认为其只是衣冠冢。但据考证,薛觉先确于1956年11月在此下葬,由于当时采取土葬形式,十年后需由守墓人“拾骨”火化,而火化后其骨灰被要求安放在银河公墓,薛觉先后人为圆先人遗愿,要求把部分骨灰重葬八和墓园。

曾师从薛觉先的粤剧名家、76岁的叶兆栢,当天举家到八和公墓拜祭。“我父母和妻子都葬在这里,每年我都带家人过来。这确实不容易啊,生人的地都守不住了,难得先人还能围聚这么一个梨园,生死亦相守。”他感慨道,“有不远万里从国外飞回来的伶人子孙,也有素不相识的八和子弟或粤剧爱好者……这里有的不是漂亮奢华的坟地,而是生生不息的孝心、敬道。”

叶兆栢在安葬其妻时,也设立了一个合墓。他说:“我身后也要来这里相守,因为,我是戏班人;因为,这里葬着真正的粤剧大师。”不过,据记者了解,并不是所有八和子弟身后都能聚首此地,由于坟地有限,自2004年后,八和会馆已谢绝进入墓园的申请。

何裕华

标签:戏子坟 粤剧 梨园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