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中国有个约会”
——访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塞尤姆·梅斯芬
梅斯芬为本报写寄语
本报记者 王 位 文/图
继采访了佛得角和科摩罗驻华大使之后,本报“非洲驻华大使的中国故事”栏目记者前往东非使馆区。位于北京建国门外秀水南街的埃塞俄比亚驻华使馆拥有独立的院落,闹中取静,整洁漂亮。沉浸在埃塞俄比亚咖啡醇厚的香气中,听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塞尤姆·梅斯芬讲述他的中国故事,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充实而愉快。
非洲外交界的传奇人物
临近约定采访的时间,一位使馆工作人员跑来告知,大使先生正在接一个重要的国际长途电话,请我们稍候片刻。“大使每天有太多事情需要处理了。”接待记者的使馆秘书阿达姆·塔斯法耶解释。在与阿达姆的交谈中记者得知,2011年初出任驻华大使之前,梅斯芬曾任埃塞俄比亚外长近20年,其任期是所有非洲国家外长中最长的,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凤毛麟角。记者不由开始充满好奇:这样一位资深外交官与中国有着怎样的渊源,在华生活中又发生了哪些趣事?
“真对不起,我迟到了,欢迎你到使馆做客!”当身材健美、精神矍铄的梅斯芬走进会议室时,记者很难将其与想象中年逾花甲的老者联系在一起。担任外长期间,梅斯芬曾多次访问中国,积极推动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由于频繁往来于两国之间,他说自己完全没感受到“文化震荡”。谈及从外长到大使的身份转换带来的不同感受,梅斯芬表示,与中国的亲密约会让其交往的人不局限于政界和商界,而是可以和更多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打交道。“如果想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就必须要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友谊。”
从北京到上海,从重庆到厦门……梅斯芬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四面八方。当记者问他最喜欢哪里时,梅斯芬表示实在难以取舍,“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与魅力。”对这些游历过的地方,他都有着细腻的感知和精准的概括。“1986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那时的北京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上海拥有两张面孔,既有高度现代化的建筑物,又保留了许多漂亮的老房子;重庆是座热闹的山城,有数不尽的美女和美食,都是那么地火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真能写出一本中国游记。
享受13个月的灿烂骄阳
埃塞俄比亚地处东非高原之上,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素有“非洲屋脊”之称。1974年,一支外国考古探险队在阿瓦什峡谷附近的哈达尔,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化石之一“露西”。这一发现支持了“埃塞俄比亚是人类发源地”的观点,“露西”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人类的老祖母”。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露西”复制品在埃塞俄比亚馆中一亮相,便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中外参观者。人类究竟是不是从埃塞俄比亚走出非洲,目前的科学发现或许还不能给我们准确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文明的火种早已点亮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
“文化是人类历史和社会情况的生动反映。”谈起埃塞俄比亚独特的文化艺术,梅斯芬的言语中流露出无尽的自豪与骄傲。20世纪初,整个非洲几乎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热爱自由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抵抗,打败了意大利法西斯军队,成为唯一一个未被殖民过的非洲国家。“独特的社会历史反映在我们文化的方方面面。”梅斯芬表示,埃塞俄比亚人尊重多元、珍视和平,整个国家就好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熔炉,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和谐共存,舞蹈、音乐、服饰、习俗等丰富多彩。
“享受13个月的阳光”是埃塞俄比亚力推的旅游口号,不仅因为那里拥有宜人的气候和灿烂的阳光,还因为埃塞俄比亚一年分13个月,前12个月每月30天,第13个月平年5天、闰年6天。“到了埃塞俄比亚,你会比现在年轻8岁!”梅斯芬略带神秘地对记者说道。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埃塞俄比亚至今仍然沿用古老的“儒略历”。随着19世纪末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新的历法在大多数非洲国家普及开来,埃塞俄比亚却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历法。“你们现在已经到了2012年,我们还在2004年呢!”看来,时光倒流的美好愿望和返老还童的生命奇迹,每一天都在埃塞俄比亚上演。
搭建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
除了拥有多元的文化艺术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埃塞俄比亚还是咖啡的故乡和主要生产国。据说,这一风靡全球的饮料是由埃塞俄比亚卡法地区的牧羊人最先发现的,咖啡的名称也由“卡法”演变而来。“埃塞俄比亚人对咖啡的感情,就好像中国人喜欢茶一样。”来到中国生活以后,梅斯芬爱上了中国的茶文化。“我最近去了趟成都,朋友带我到茶楼品茶。中国的茶艺展示非常吸引人,充满了艺术性。人们谈论着感兴趣的话题,生活得十分惬意。”梅斯芬告诉记者,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文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有谁独自在家里喝咖啡,那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呼朋唤友,一边喝一边聊天,一整套仪式进行下来,有时甚至要持续几个小时。”
2010年,工作繁忙的梅斯芬以学生家长的身份来到厦门大学,亲眼见证了儿子梅布拉图的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梅斯芬说,来中国留学完全是儿子自己的想法,梅布拉图很少跟周围的人提起自己的父亲,以至于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毕业典礼上,才知道这名非洲留学生的家庭情况。提起自己和儿子在中国的这段难忘经历,梅斯芬就像任何一位慈爱的父亲一样,神情之中充满骄傲与欣慰。
梅斯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情感染了身边的同事。自打上任以来,他便鼓励使馆的外交官学习汉语。“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一门技术,更是突破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如果不会说汉语,你就无法完全理解中国文化,无法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由于报名学习汉语的人数较多,国家汉办专门为他们安排了培训班,并将上课的地点设在使馆内部,这在所有外国驻华使馆中属于“独一份”。谈及现在的汉语水平,梅斯芬谦虚地说,自己可能还没有同事们说得好,但一定会继续努力下去。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问梅斯芬还想与中国读者分享些什么。梅斯芬表示,中非人民的友好关系是一切合作的基石,“希望你们的报纸能在中非人民间搭建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