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盗墓真会“鬼吹灯”

2012年04月02日 14:35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秦云周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鬼吹灯》、《盗墓笔记》、《藏地密码》……近年来盗墓题材小说兴起,在读者中刮起了一股“盗墓风潮”,3月28日晚,广州西汉南越王墓考古挖掘过程中进入墓室的第一人———黄淼章研究员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南方论坛”开讲,由神秘的南越王墓入题,与学子们畅谈了中国的盗墓与反盗墓。}

黄淼章:

现任广东省文史馆史学院院长、广州市政协学文委副主任。系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考古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文物工作,曾任广州市考古队队长、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馆长。

谈考古

南越王墓当成秘密军火库

黄淼章是中山大学考古专业早期的毕业生,毕业后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也是进南越王墓勘察地形的第一人。

1983年夏天,正值全国第二次考古大普查,南越王墓是其中一个重点调查对象。“赵佗生前就为其陵墓作了十分缜密的安排,因山为坟,地面不留痕迹,十分神秘。50和80年代,考古队都曾调查过赵佗墓。但当时一直以为在较远的地方,没想到就在眼皮子底下!”

而南越王墓的最终发现,也是机缘巧合。黄淼章说,1983年6月8日下午4点多,在广州象岗,当一个推土机搞基建挖地基推到海拔32米时,突然发现地基下面很多石头,还是红砂岩,这让大家觉得奇怪,当时想用铁锹把大石头撬开,但石块很大,四十厘米厚,四平方米多,有几吨重,怎么也撬不开。“开始工地还以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秘密军火库。”

担心盗墓心绪如坐过山车

施工人员向考古队报告了相关情况,“当我们三个年轻人去看时,发现是古墓,首先要找墓边,一般墓地两米宽五米长算可以了,达到五米宽的就很少,没想到,八米、九米、十米……还没见到边,自己都傻眼了,哇,这墓太大了!”兴奋的黄淼章一开始以为是明代墓,后来看到汉代铜鼎,立即致电给当时的考古学家麦英豪先生,“麦老到现场就确定是汉墓,而且是南越王墓!”

不料,考古队员从裂缝向墓里观望时却发现第一层石门倒塌了,“第一感觉是这个墓应是被盗过了,像一下子掉进冰窟里面。”到了晚上10点,黄淼章被安排第一个进去勘察,“拿着手电筒顺着竹竿滑下去,麦老交代一有异味和异响立即上来。进到东耳室,发现一副惊人景象:很多铜器,编钟编器摆放都非常好,我这才放心,应该没被盗!”黄淼章说,他当时非常激动和兴奋,“很惊奇啊,2000多年前古老的东西充斥于眼前,完全忘了回答上面人的提问,大家以为我出了生命危险,一度非常着急。”

随后,黄淼章拿了编钟、玉璧和陶器上去给大家看,麦老交代画草图,“东耳室是夜宴场所,西耳室是仓库。后来才知道,墓葬为了防盗,墓前弄了太多大石头,把第一道石门压开了,而不是被盗!”接下来的发掘表明,南越王墓分为七个室,非常完整。南越王穿着玉衣。陪葬十五位夫人。而出土文物中“文帝行玺”金印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为第二代南越王。

赵佗墓或许就在越秀山

广州南越王墓是中国汉代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第二代南越王文帝赵眜的墓找到了,可第一代南越王的赵佗陵墓所在仍是个谜,“赵佗是赵眜帮其埋葬的,赵眜在防盗上花费了不少心思,我写过一篇《赵佗陵墓考》的文章,推测赵佗墓应在象岗山东面的越秀山上。不是镇海楼底下,很有可能在纪念碑附近,但这仅仅是一种推测,需要后续的考古实践和证明。”黄淼章说。

据悉,在我国,绝大多数汉墓都已被盗,长沙马王堆、南越王墓没有被盗,才更显宝贵。

谈盗墓

蜡烛不一定在东南角

近年来,《鬼吹灯》《盗墓笔记》《藏地密码》等网络小说兴起,在读者中间刮起了一股“盗墓热”。就小说中的部分细节,黄淼章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科普课。

《鬼吹灯》里提到,盗墓时需要在墓的东南角点上一盏灯,如果鬼不让你盗,就会把灯吹灭。这是否靠谱?黄淼章表示,从考古学的专业角度,确实存在“鬼吹灯”现象,“古代的墓葬是封闭的,氧气不足,盗墓者如果下去点了蜡烛放进墓中,灯灭了就说明墓内氧气不够,会有生命危险,要采取措施。盗墓时挖一个十几米的深坑下去,点灯到室里,是十分恐怖的。而盗墓者大部分在夜晚行动,很有神秘色彩。“其实不一定在东南角,不过鬼吹灯现象可以理解,作者应该看过不少考古书籍。”

盗墓贼也分南北流派

黄淼章介绍说,中国古代盗墓不同地区还有不同流派,从地区上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就是洛阳、陕西帮,他们有各自地盘,北派以峭壁见长,如盗洞很有讲究,一般会打在前面,大多是方形的洞,在工具上多使用洛阳铲,洛阳铲前面呈半弧形,北方黄土可以转到十几米深,把下面的土带上来,通过分析土质了解古墓情况。至今考古队都还在用这些北派盗墓者发明的洛阳铲。

南派则以长沙、广州地区为代表,长沙的盗墓者叫土夫子,广州叫山狗。南派盗墓者善于取巧,擅长于用中医的办法“望闻问切”。望———先望山的形势,看风水看草木,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大多会看风水,因为墓地多选风水宝地;闻———按气味,秦代墓地不少内部灌有青砂水银,专业盗墓贼可凭气味辨识;问———踩点,即能说会道,会找当地老农聊天套话,了解山的情况捕捉古墓信息;切———准确找到打洞的地方,以最短距离盗得墓葬,兼判断宝贝价值。

据介绍,广州地区的古墓超过9成被盗,正是因为盗墓者懂得这种方法。据史料记载,广州清代曾有个盗墓“剧盗”,名叫焦四,在白云山一带盗墓为业,听风听雨听雷观草色泥痕,便能寻得墓穴位置。

先秦时代便有盗墓

盗墓自古有之,但究竟从何时兴起?黄淼章介绍说,先秦文献就有相关记载。古代盗墓分两种,官盗和民盗。最有名的官盗墓是曹操,他发不出军饷的时候,就想到了墓葬,在自己的手下设了专门挖墓的人,如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

凡民间的盗墓,其人员的构成一般是两人合伙,超过五人的很少,一人单独行动更少,大多是有血缘关系或关系很好的铁哥们,父子同去的反而很少,“牵涉太多人容易暴露目标和容易分赃不匀。人多谁都不愿下墓,愿做指挥官不愿做‘摸金校尉’,风险太大。所以。在尔虞我诈的时候,有经验的下墓者会把最值钱的东西藏起来,留在最后与自己一起回到地面,以避免上面的人不拉他上去,让他死在洞里。”黄淼章说。

林世宁、秦云周

标签:盗墓 鬼吹灯 淼章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