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潘家大院曾经的世界首富豪宅隐身南华西寻常巷陌

昔日潘家大院中的听帆楼。

在十八十九世纪,广州是全世界最大的通商口岸,昔日的繁华印记大多数都湮灭在历史中,能够探究一番的莫过于位于海珠区南华西一带的行商旧宅遗址。清代中后期,多位因“一口通商”机缘成为世界巨富的十三行商人在这里修建规模宏大的府邸,他们的花园也成了西方人笔下、镜头下经常出现的内容。如今,被西方人称为“世界首富”的潘家,其故宅历经近200年沧桑,就隐在南华西的巷陌里。

文/ 记者廖靖文

图/ 记者邱伟荣

行商巨富 延续百年

历史上,广州十三行商人,曾与两淮盐商、山西晋商一起,被称为清代中国三大商人集团,曾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潘氏和伍氏被认为是当中最显赫的两个家族。虽然伍氏家族让行商的资产达到了历史顶峰,但真正贯穿行商历史,历尽百年的却是潘启官家族。据一位当时在华经商的法国商人发回巴黎的《法国杂志》的报道:“潘家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这是当时有史料记载的“世界首富”。

从家族第一位行商潘振承(被称为潘启官)开始,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潘家广州的对外事务上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出生于康熙年间的潘振承年轻时曾赴南洋,他创办的同文行一直是十三行中的佼佼者,到了1780年,他已成为了中外公认的行商领袖,被称为“首名商人”。

潘振承的儿子潘有度(即潘启官二世),后来也成了行商之首。多年的行商生涯,使潘有度如履薄冰的感觉。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他终于在1808年退出商总。但到了1815年,广州的外洋行多半陷入了困境,在嘉庆皇帝的亲自过问下,潘有度再度出山,与伍秉鉴共同负责外洋行的事务,再度成了“商总”。潘有度去世之后,其幼子潘正炜也挂名当上了行商,但真正业务是由其堂兄潘正威经营的。

潘正炜一家先后因周济贫困和报效朝廷出资白银达百余万两。鸦片战争时,他为抗外敌、保家乡,资助抗英军饷26万银元,为广州资助总额的1/8;又独购吕宋战船一艘,捐作加强广州海防之用。虽然家业经受战乱而惨受损失,仍不惜出钱出力为抗御外敌入侵作出贡献,故赢得“毁家纾难”的赞扬。

故宅历经近200年沧桑

建筑格局中西合璧用料奢华

当年,行商大家族都不约而同将家安在与十三行一江之隔的“河南”南华西一带,建别墅豪宅。潘家祠道、伍家祠道等地名就是见证。但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清代历史建筑,就只剩下位于南华西龙庆北的潘家大院,是潘正炜在1826年左右建造的,再由其子孙续扩建。

潘氏后人、潘刚儿教授介绍,当年潘家大院在道光初年建的秋江池馆、清华池馆等是十九世纪广州的著名园林建筑。秋江池馆内建有听帆楼,听帆楼形体高峻,站在高点眺望珠江,星帆片片,仿佛主人等待远方的商贸客人到来。听帆楼的命名,展示主人朝向大海开阔的胸襟。秋江池馆有莲塘、花架。水池接通漱珠涌,园林月榭风廊,曲折重叠,风光十分迷人。显示了岭南园林建筑的艺术成就,受到西方人广泛赞美。只可惜,这两处胜景都不复存在。

在近100多年里经过历次破坏,潘家大院的面积已经“缩水”了大半,但仅剩下来的东片部分仍然是大得惊人。记者粗略估算,周长就有150多米,现存的古建筑约1800平方米。登上4楼的天台俯瞰,整个大院的格局才能一目了然。“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后来加建的建筑,并没有破坏大宅的主要结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昔日广州人是用“镬底都镶金”形容这间大宅的奢华程度。如今,空空如也的大宅里显然难以找到这样的印记。但是单从建造工艺和物料上就可见:大宅的中空高度有八九米,相当于现在的三层楼高;屋梁楣梁上还保留着较完好的大型木雕和楣雕,精致程度令人惊叹;一人合抱粗的红木柱经过近200年的岁月,至今也未被虫蛀。大宅天井里的麻石条,长度达六七米,是一个整体,没有进行切割,可以想象当时工程难度和考究程度。

满洲窗、百叶窗,在潘家大院内可以看到中西建筑元素共存。广州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分析,以清代西关大屋格局为主的潘家大院掺杂了不少融会西方元素的“十三行特色”。在部门窗户上安装的木制百叶窗和西式吊顶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反映了道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现在保留下来的木制百叶窗虽然有破损,但拨动拉杆仍可以控制部分窗叶的开闭。

去年,潘家大院成为海珠区文物保护单位,海珠区文保部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科学规划并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关系。将南华西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志建筑群打造成一面广州文化名片。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