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周国平与施密德沪上对谈:幸福是一种能力
中新网上海3月31日电(记者 邹瑞玥)一本名为《幸福》的小书,出版后即行销德国十多万册,还被译成荷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脱维亚语、芬兰语、丹麦语和塞尔维亚语等多国语言。近日,该书中译本登陆中国,《幸福》作者、德国哲学家、心灵抚慰师威廉·施密德30日晚也亮相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沪上哲学家周国平和热心读者共同对话幸福。
虽然二人分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幸福的理解却有不少相似之处。周国平说自己“爱人间的不幸胜过爱天堂的幸福,爱我的不幸胜过爱他人的幸福”,施密德对此深表赞同。在施密德看来,每个人都是从自身出发获得对幸福的感知。幸运、快乐自然是构成幸福的要素,但这只是瞬间的、偶然的时刻。反而是学会正视生活中的悲哀与痛苦,发现并懂得创造人生的意义,才是获得了幸福的能力。“这是一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幸福。”施密德表示。
据了解,施密德曾担任过心灵抚慰师,他1998-2007十年间定期在阿尔比斯河畔的阿福尔特恩诊所提供哲学心灵服务,虽然与传统意义的心理咨询有所不同,但同样都关注心理健康,关注内心世界的构建。在《幸福》一书中,施密德剖析了幸福三个层次,并且强调,幸福不是人生第一要义。人生要寻找和建立意义,否则将会陷入对幸福追逐的焦虑中。
施密德在他的书中倡导有意义的生活,与周国平所说的“高贵、有追求的人生”有不少相似之处。现场二人也谈到了城市化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问题。艰难的生活中,人是否还有资格、有条件找寻一种有意义的、高贵的生活方式,成为嘉宾关注的问题。
出生于德国小乡村、大学才开始进入城市生活的施密德认为,一个人从农村到城市,必然会形成社会关系、知识结构的断裂层,因而造成一种不安定感,人们要学会建立起新的生活关系网。周国平则认为,幸福感缺失是现代中国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社会价值观正在向如何将利益最大化靠近,而不考虑什么才真正使人感到幸福。其实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真正的幸福感从来都是来自于精神而不是物质。(完)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