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那个叫高陇的地方

2012年03月22日 08:4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本报记者 文热心

这里叫高陇,湘赣边界上的一个镇子。从地名来说,也平凡,因为“陇”在汉字里也就高阜而已。武功山、万洋山、陈山在这里交会,形成了“南北高山为屏,东西开阔通达”的特殊地理环境。可这里又不平凡,按镇里的说法,这里是“人文名镇,红色故地,绿色家园,有色之乡”。

在记者的眼里,这里是一个人文的高地。这里出过李东阳,官至大学士,还做了一代诗宗——“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岳飞来过这里,还留下了“光泉”墨宝,被后人仿迹摩崖长留……然而,最让人觉得沉甸甸的还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两党军队在这里交锋的印迹。

谭家大院,依稀可见风流在

出高陇镇沿着乡村公路往南前行五六公里,就来到石床村。

这里东有盘腾仙山,山下是一条清澈的小河。山冈上,云阳庵的遗址还在,小河里,流水仍然潺潺。小河这边就是谭延闿和其老子谭钟麟的宅院遗址。虽然宅院大部分“还原”成田园,但它的轮廓仍在,人们的记忆仍在。

据村支书颜优生说:“其大门临溪,进得大门是9个小门,大门和9个小门上方均刻有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斗大‘和’字。门内有房,房里有房。整个建筑 共有36个天井108个房,院内粮仓、习武堂、学堂马屋等应有尽有,其规模在茶陵私宅中首屈一指。”据石床谭氏第十八代传人谭相真介绍:整座大院占地16亩左右,坐西朝东,屋檐飞翘,上挂风铃,微风轻拂,谭家大院便“沉浸”在一片清脆的“叮叮咚咚”声中。其墙脚均有一人多高,由红条石镶砌成,上覆黑瓦,整个建筑虽仅有一层,却非常壮观。

院子的西南角的三四栋房子还保存得完整,虽然现代化的浪潮让这几座房子有点灰头土脸的,也人去楼空,可只要过细地察看,时间的尘垢仍难掩其风流:青砖墙中嵌着雕花的窗格,青石雕花窗檐有着明显的广东石雕的特征;大门虽然没有显示房主人身份的雕花门当户对,而大门的材料却是“货真价实”的——整木。

颜优生说,“我们懂事起,谭家大院剩下的那部分做了大队部和学校。我就在这里读小学。回想起来,这里有点像故宫,地面是水磨青石,院子里的矮墙是红色的,墙上还盖着琉璃瓦。”他带着记者来到大院子最后面还保存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阁楼。说它相对独立,是因为它与大院的其他建筑只是一条甬道相连,而没有共墙体。这个阁楼三层楼,第一层是小厅,第二楼应该是书房,第三层肯定是观景楼——因为它不仅是整座建筑中最高的,而且四面是窗子。记者猜想,这里一定是公子哥儿的书房。平日,某个公子就在二楼苦读,如果烦闷了,他可以登上三楼,看东方日出,观远方群山,闻庵中钟声,悟万物之道。这似乎表明主人出自农家,以读书走入仕途,出将入相后,仍然以耕读持家的追求。

石床谭家第十八代传人谭相真介绍,这座房子建成后,谭钟麟住得不多,因为他一直在外面做官,总督、侍郎,致仕后在长沙养老。谭延闿更是生在杭州,长在西北,随父广东,做了翰林居北京,辞了京官办学在长沙,后来更是四海为家了。史上明确记载的,谭延闿在这里住过一次是1916年冬,那是段祺瑞为削谭延闿的兵权,搞了个“军政分治”,派傅良佐做湖南督军,而让谭当个寡头省长。于是,“做惯了婆婆做不惯媳妇的”谭延闿回乡扫坟,借以躲开与傅良佐尴尬的见面。“祭祖”之后,他去了上海。此后,再无谭延闿回到高陇的文字记载。谭延闿的大儿子谭伯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回过一次,也只是吃了一餐饭就走了。

发迹后在家乡大兴土木,建庄院豪宅,是那个时代高官们的“常规动作”,这之前的陶澍、曾国藩等,哪个不是这样?

毛泽东在这里得一部《三国演义》

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这里是全国第一块“红色根据地”,至今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打土豪、分田地”、“红色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茶陵,还是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诞生地。

谭延闿这所院子就在全国第一个武装割据根据地——井冈山旁边。这里与井冈山根据地里的永新、莲花只有几十里的路程,是井冈山进入茶陵的门户,“革命战争年代,茶陵主要战事五次,其中四次在高陇。”

现在记载下来的大的战事分别是高陇战斗、沙子岭战斗、九渡冲战斗、石桥下战斗。只是记者在辛亥初冬寻访时,没有战地黄花,更找不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了,只有斜阳青山上,“今朝更好看”。

1928年5月16日,红军剑指高陇。

兵是毛泽东派来的,红31团一个营,带兵的是营长贠一民与党代表毛泽覃、副营长陈毅安。目的有四:一是声东击西,麻痺赣敌杨如轩。红军在井冈山的活动震动了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他派出“两只羊(杨池生、杨如轩)”前来“围剿”。说起来,这“两只羊”都是朱德云南讲武堂的同学,此时杨如轩为第九军27师长,属滇军系统。蒋介石夺得全国政权后,把江西这块地盘“赏”给了朱培德和他的军事集团。现在共产党在这里闹起来了,朱培德当然不容。如是杨如轩带了四个团气势汹汹地奔永新来了。毛泽东、朱德避其锋芒,将主力28团、31团向西撤退。但为了让杨确信他是在和主力红军交战,29团留在永新城附近,天天朝城里打上几枪,边打边退。抽出身来,毛泽东立即命令红31团一营攻打高陇,让杨如轩认定红军主力向湖南进军了,为彻底打垮敌军埋下伏笔。

二是毛泽东派兵攻打高陇,看重的还有它的政治地位——谭延闿的老家。打下高陇,全国甚至全世界就会知道, 井冈山还有一股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武装,端了国府主席的老家。

三是筹款筹粮,解决红军的后勤困难。另外,贠一民临行前,毛泽东又向他交代了一项特别任务——帮他找一套《三国演义》来。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后,想不到这里穷得连一套《三国演义》都找不到。如果打下高陇,从谭延闿的家里找出一套《三国演义》,应该是小菜一碟。

高陇是江西、湖南两省的重要通道,兵家必争之地。其时,湖南国民党军队早派了重兵防守。一营与敌军激战几个时辰,仍未分出胜负。

关键时刻,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的28团从宁冈赶来增援。“于中午12时许,在沙子岭和狮子岭与国民党军激战”,两个小时后,红军占领了高陇,“毙敌100多个,俘敌200余人,缴获枪支200多支”。

一营的战士不但为毛泽东捎回一套《三国演义》,还背回了许多《申报》、《国民日报》。据时为毛泽东挑夫的龙开富后来回忆,毛泽东看到书时,简直欣喜若狂,不禁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

井冈山的老战士都记得:打了高陇,再打草市坳,再占永新,红军连战皆捷。几天后,毛泽东在永新城召开干部会议。结合红军的战法,旁征博引,大讲古今中外的战例,其中就有《三国演义》里的例子。正是在这次会上,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推出了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他说,白军强大,红军弱小,我们以弱斗强,只能采用游击战术。什么叫游击战术?简单扼要地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假如再过一个世纪

无疑,谭家大院前大部分毁于“高陇战斗”的战火。怎么起火的已不重要,也没有办法弄清。

沧海桑田,时间将许多本来明明晃晃的“存在”湮没在历史的流沙里,反而变成了秘密,惹出了许许多多的行为,如考古,如历史研究,由此也惹出了许许多多争论,惹出了许许多多是非。

沧海桑田,变化的因素有人为的,自然的,还有就是社会发展的。

谭家大院的毁败始于一场战火,后是一场狂热,然而更令人担心的是人们对“现代”色彩的追求。它的存在不过100多年,高陇发生的战事也不过几十年,可是这个庄园只剩下几所偏房,它的核心部分变成了道路、农田和别墅式的农家小院。

山外的现代化因素正向这里挤压。如今的高垅再也不是昔日模样。昔日山高林密、山路弯弯,马上就要变成现代交道工具的汇聚地。记者看到,茶吉铁路的路基已成,泉坝高速的高架桥初具规模,省道320早就车水马龙,3条交通要道交汇于镇区,东西贯穿全境。

高陇的山门已经打开。它不再仅仅是井冈山进入茶陵的大门,而是东到沿海,南去广东,西入川滇、北上京城的咽喉了。

那么,这座房子的现有遗存能经受住现代车轮的滚压么?

如果,它经受不住这种考验的话,再过一个世纪,这里又会是什么模样?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