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原创精品丰富文化深圳内涵

——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创新系列报道(二)

基金积极扶持深圳的社科理论及学术探讨性研究。

基金积极扶持深圳的社科理论及学术探讨性研究。

公共文化蓝皮书建立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学术平台,具有全国影响。

公共文化蓝皮书建立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学术平台,具有全国影响。

深圳的原创影视和原创音乐获得了多个国内外重要奖项。

深圳的原创影视和原创音乐获得了多个国内外重要奖项。

本报驻广东记者 裴 霞 彭海霞 林 培

前不久召开的深圳市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表彰了“十一五”期间对深圳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及优秀社科成果,包括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学术论文、优秀调研报告、优秀科普著作等100多项。这其中,我们大多都可以找到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的身影。

成立18年,基金对深圳文化事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继2月7日报道基金“在文化自觉中践行创新”之后,本报推出基金扶持成果巡礼,梳理10多年来基金资助的深圳文化精品。本期重在展示原创精品成果,包括原创音乐、影视、文学、社科理论等,探寻深圳最具文化厚度的矿藏。

影视音乐工程:

凸显“深圳精神”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上世纪末,歌曲《春天的故事》一经推出便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同时,歌曲中所传达的深圳特区“敢为天下先”、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开拓者形象也传遍神州。

还记得电影《花季·雨季》吗?影片讲述了以班长谢欣然为代表的一群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少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深圳,在这块充满神奇魅力的热土上学习、生活、奋斗的故事。这部影响了一代人的电影让观众对青春、对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憧憬。

自基金创立以来,一大批紧握时代脉搏、反映深圳社会变迁的优秀原创影视和原创音乐作品应运而生。上述歌曲《春天的故事》和电影《花季·雨季》就是基金资助的两个家喻户晓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歌曲《走进新时代》、《好日子慢慢过》、《我生在1978》;电视剧《兵锋》、《相思树》;纪录片《深圳民间记忆》;童话音乐剧《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些传递着深圳精神、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的优秀作品,背后都有着基金的不懈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的原创影视和原创音乐获得了多个国内外的重要奖项。影片《走路上学》获第12届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影片奖、优秀少儿男演员奖和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纪录片《风雪可可西里》赴美国参加第44届休斯敦国际影视节,获雷米奖评审团纪录片大奖。

作为我国国家级文化类表彰中最具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奖项,“五个一工程”奖也不乏一些打上“深圳制造”和“基金资助”标签的文艺作品。自1996年,由基金资助的电视剧《琴童的遭遇》和粤剧《情系中英街》取得“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后,歌曲《春天的故事》、《祝福祖国》,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粤剧《驼哥的旗》,电影《花季·雨季》、《因为有爱》,舞剧《深圳故事·追求》,大型系列广播剧《水暖香港》等一大批优秀原创影视音乐作品,从深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鼓励文艺创作既是设立基金的宗旨之一,也是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方式,更是推进深圳文化立市战略实施和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实现文化发展繁荣的内在要求。有了原创文艺这个活水之源,深圳文艺界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与活力。

近几年,基金对原创影视、音乐的资助力度在不断加强。以2010年为例,基金就资助了2010年度音乐工程重点歌曲创作、鹏城歌飞扬原创音乐促进计划等音乐工程重点项目;资助了动画片《动画说唐诗》,电视剧《跟踪》、《说好不分手》,纪录片《迁徙》、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岭之南》等文艺精品。有了基金不遗余力的扶持,原创文化精品自然层出不穷。

文学工程:出导向、出精品、出人才、出机制

2012年,一座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深圳准备向“文学之城”进军。这不是痴人说梦。深圳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罗烈杰告诉记者,正如文艺评论家黄树森建议深圳建立“文学之城”之初所表述的那样,深圳的文学特色鲜明、文学群体庞大、文学形态丰富、文学生态完善、文学品牌响亮、网络写作和文学社团活跃,可以说,深圳文学的整体状态达到了初步繁荣。

在这繁荣的背后,有基金的一臂之力。2006年,在基金的鼎力相扶下,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创作工程启动。基金对签约创作项目遵循资助、奖励相结合的原则,不仅实行前期扶持,更重视后期奖励。经过3年的辛勤耕耘,文学创作工程硕果累累,一大批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长篇诗歌、中短篇小说等原创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为深圳乃至当代文学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杨争光《少年张冲六章》、萧相风《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获得第八届“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李兰妮《旷野无人》、杨黎光《园青坊老宅》获得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据记者了解,2006年底至今,深圳重点题材创作签约项目已正式出版长篇文学作品59部;在文学期刊发表长篇文学作品16部;工程签约作家发表的其他各类文学作品1000多篇;利用文博会等重要平台成功举办了两次大型文学成果图片展;邀请50多位名家来深圳为作家和市民讲座授课;举办了两期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和一期作家研究生班,180多位作家受到培训;连续五届打工文学论坛参与活动的农民工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总人数近2万人次;10多批的采风创作活动,让500多人次的深圳作家深入生活。

在基金的扶持下,深圳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学研讨会,如“《虹的独唱》:刘虹新书发布暨研讨会”、杨争光长篇小说《少年张冲六章》研讨会、陈秉安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学术研讨会、“三十而立的深圳文学如何迈向新的十年座谈会”等。

“只要是好项目,好作品,就会得到扶持。”深圳文学在基金的扶持下别样出彩。罗烈杰告诉记者,今年,基金扶持的文学精品工程将继续发挥其工程示范带动作用,从研讨、推行、出版、展示等几个方面推动深圳文学的繁荣。

深圳拥有庞大的写作群体,青年作家和网络文学异常活跃。因此,基金在重视重点题材的扶持外,还鼓励新人新作,积极培育深圳青年文学奖、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等文学奖项和赛事。

深圳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于爱成介绍,深圳坚持长期持续写作的作者不少于1.5万人,基本持续写作的作者不少于5万人。文学工程和深圳重点题材创作扶持项目以其推动实施的出导向、出精品、出人才、出机制的创举,以其推动不断涌现的文学成果、人才、活动和机制创新,以其昭示的文学责任、文学理想,努力尝试的文学组织和生产的长效机制,是它给深圳文学带来的最大财富和宝贵经验,也给新世纪中国文学事业以启迪和影响。有了本土的大舞台,有了引导精品生产的导向,深圳文学将行走得更加从容自如。

社科理论:深圳特色与普适性并重

自2002年起,基金就开始全额资助深圳经济、文化、社会系列蓝皮书的编撰,至今已有10年。据长期负责深圳文化蓝皮书编写的教授彭立勋介绍,蓝皮书意在综合反映深圳经济、文化、社会状况,在对年度数据资料翔实的搜集、整理、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下年度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态势做客观预测,同时也给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为相关部门提供专业辅导和学术支持。

不仅如此,蓝皮书针对深圳每年的热点和重点,选取一个主题。以文化蓝皮书为例,有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2003年)、文化立市与国际化城市建设(2004年)、城市文化产业与发展模式创新(2006年)、城市文化创新与和谐文化建设(2007年)、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竞争力(2008年)、改革开放与城市文化发展(2009年)、文化科技结合与创意城市建设(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与城市转型发展(2011年)。记者了解到,2012年深圳文化蓝皮书即将面世,主题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争当文化改革的排头兵。内容包括文化自觉与文化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都是2011年文化发展的重点和大事件。

在基金资助的诸多理论著作之中,《文化立市论》家喻户晓。据介绍,1999年深圳在研究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市时,首次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后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统筹,并邀请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特区经济研究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大学等单位的优秀专家学者共同编著。该书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荣获第一届广东省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该专著出版发行后,立即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一部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较为系统的著作,也是深圳市文化理论研究的又一成果。

《前四史全注全译》是基金2010年资助的项目,由深圳学者龚浩康主持,深圳和全国各地6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撰的一部规范整理、精确注释的大型文稿,共445卷,2000余万字。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普及工程,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工作量之巨大,时间耗费之长久,全国专家学者参与者之众多,在深圳是史无前例的。全书力求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上,全面展示深圳“文化立市”的综合实力和物化成果,铸造深圳现代理念下的城市名片与文化精品。

近些年,深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更是走在全国前列。记者从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毛少莹那里了解到,早在2006年,深圳就出版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一书,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2009年,由基金资助、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出版《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公共文化蓝皮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学术平台,具有全国影响。公共蓝皮书组织推进的其他各项课题研究,则整合了全国的研究力量,汇集了各地的研究成果,特别反映了深圳市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是一本关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权威年度报告。蓝皮书的编著出版,也进一步树立了深圳文化形象,为深圳整体文化研究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培植深圳文化之根

裴 霞

城市因文化而有品位。当今时代,文化,不仅彰显着一座城市深厚的人文精神,更是这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城市的命运和未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现如今,更直接折射于不同的城市文化。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不在少数,而像深圳这样年轻的城市并不多见。

经过32年快速发展,深圳经济实力全国领先,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社会环境和谐文明,从一个小渔村蝶变成为一座国际现代化城市,让世人瞩目。然而,文化一直是深圳的软肋。一座年轻的城市,我们不能苛求它有多深厚的历史文化,但深圳的现代文化发展,可媲美其经济发展成就。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就开始重视文化的发展。1994年,深圳市政府设立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用于扶持全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自基金建立以来,累计资助文化项目近2000个,资助金额18亿元左右,培育扶持了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品牌,打造了460多个文艺精品,荣获国际、国内400多个奖项,大幅度地保障了市民的文化权益,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福利,为今天深圳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基金资助的项目中,文化活动一直占据大半江山,如已举办12届的深圳读书月、7届的创意十二月、获文化部创新奖的市民文化大讲堂等,这些活动不仅深受市民喜爱,而且规模、影响力逐年递增,成为深圳一张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在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同时,深圳原创的文艺、理论精品也在不断涌现。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下,基金一直关注、引导、鼓励、扶持深圳的原创文化精品,加大力度扶持影视、文学、音乐、社会科学、哲学等创作、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文艺创作,文艺创作是基金资助项目中除文化活动外的第二大板块,年资助项目多时达70多个,年资助金额最多达7000多万元。

而社科理论类的项目则更能体现深圳在扶持本土原创上的力度。2005年之前,社科理论在整个基金资助的项目里,项目数量每年不到10个,资助金额微乎其微。2005年开始,社科理论的项目由原来不到10个,增加到30个左右,且年资助金额增至上千万元,一些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均出自这个时间段。

正因为有了基金持续、大力的支持,才形成了深圳今天浓厚的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氛围,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学术专家来深圳创作,为深圳文化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强市的建设创造了繁荣、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这些原创精品成果,彰显着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今天的文化创新能力,也将是深圳未来城市发展之根、文化传承之源。

标签:深圳 文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