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基于公众的“世界文明史”

  《世界文明史》(精装本)丹尼斯·舍曼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世界文明史》(精装本)丹尼斯·舍曼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作为一种“公众”的阅读,要将“专业化”的知识“公众化”,这是一件比较难做的事情。当然,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做得好,做得成功,便能将“书斋文化”大众化,为更多的人所分享。

这本由美国几所高校的教授合著的《世界文明史》,近700页,70余万字,这样的“大部头”,作为一种专业的阅读文本无可厚非,然若要走向公众,恐怕外表先会吓人一跳。然而,在她厚重严肃的外表下,还真的有着一颗平常的“心”。她显然是有备而来———和别的“史书”不同,她为“公众”而生,是一本基于“公众”的“世界文明史”。

公众阅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粗浅”、“简单”的近义词。从阅读层面来讲,“公众”首先表现为一种“独立”、“自由”和“多姿多彩”。即便是在文明史这样颇为专业的领域,也应该回避所谓专家和专业人士的“指引”和“启示(暗示)”,从而成就不同阅读者的不同思辨和感悟。

“历史”一词,在西文里拼写为history。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表达:所谓历史,就是“他们的故事”。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故事的集合。这样一种表述很民间、很公众,也很感性。文明,指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明史,是不是可以看做是“有关人们创造财富的故事集合”呢?这本《世界文明史》便是这样编写的———读故事,这是小孩子都乐意做的事情。既然是故事,怎么去读,怎么去理解,这便成了一件很自由,很生动,很有趣味的事情。

所以,这本《世界文明史》最具特色的地方,便是一反“教科书”的常态,编者从“专家”的圣坛上走了下来,他只是很细心地为读者选择,呈现一些有关“文明”的线索———或一首诗,或一个故事,或一张图片。这,便是书中每一个章节所展现出的“第一手材料”,“视觉材料”等等。当然,我们不必担心,这样一本书会成为“堆砌的材料”。专家的素养,在这里被很完美地演绎为“选择”、“裁剪”和“排列”。这样一种艺术,源自编者对“文明史”专业而贴切理解。

举个例子,在《公元500年前的中国》这一章中,编者为我们呈现了《论语》中论述何为君子(君子有三畏……)的对话,傅玄的诗歌《苦相篇》,道家故事《智者断案》,以及“盐池”和“中国民居”图片等材料,对当时的社会理想、民生状态、生活图景以及百姓情感世界,有着简洁细致的表达。特别是那一张“中国民居图”,是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图景,却不曾这样豁然明了地去看上一回:一墙一家,墙外隔绝,墙内开放。此种格局,推及至今,便能理解国人的“一门一家”,以及“门内的关怀与温暖”和“门外的冰冷与无奈”。自然,这样解读,在生动材料的引领下,让读者自己思考起来……

如此一本庞然“大书”便显得生动而亲切起来。全书26章,从“西南亚和东北非的早期文明”,讲到“今日世界与21世纪的开端”。书中所呈现的书籍、图片等材料,丰盈而有序,很好再现了文明的“故事”,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世界文明提供了一份“索骥之图”。而更为有趣的是,你或许有兴趣去发现:《论语》和《理想国》;《清明上河图》和《乔凡尼·阿尔诺菲尼和他的新娘》……这些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创造的文明,当它们以一种耐人寻味的姿态集中出现在你眼前,那将会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发现?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