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科幻小说缺什么?

2012年03月04日 07:1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邢虹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中国科幻小说缺什么?

虽然近十年来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飞速发展,涌现出不少佳作,但除了刘慈欣的《三体》系列能畅销40万册之外,大多数科幻小说依然只有区区几千册的销量,与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幻文学差距颇大。

缺作者:成熟科幻作家只有二三十位

“经常有人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经与10年前不同。”《科幻世界》主编、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秘书长姚海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科幻其实起步很早,从清末民初就有原创,梁启超翻译过凡尔纳小说,自己也写过,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翻译了不少科幻作品。但是科幻在中国的发展颇为曲折,“文革”停止了10年,上世纪80年代又有一阵批判科幻是“伪科学”,使科幻创作进入了冬眠期。但近10年的科幻文学发展非常惊人,“我们很快走完了人家多少年才走完的路程,中国科幻作家群中的一些个体非常优秀,并不比国外作家差。但是,我们比美国科幻差的是这个作家群落还不够庞大,优秀个体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墨熊也告诉记者,这几年去参加科幻小说的各种颁奖礼,几年下来次次见到的都是那些面孔。“优秀的科幻作家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大家说来说去还是刘慈欣、王晋康这几位。”

据介绍,目前国内所有的科幻作者加起来,不过百余位,成熟的科幻作家只有二三十位。这样的作者群要支撑起科幻小说这个市场,确实很难。

缺市场化运作:科幻文学产业链不完善

而在市场化运作上的差距,中国科幻与国外相比,就更大了。美国科幻历经多年发展,从杂志期刊、图书到影视作品,再到游戏和玩具等衍生品,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像《超人》,有漫画连载、图书出版、动画片、电视剧、电影、衍生玩具……整条产业链产值非常惊人。”墨熊说,而且影视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图书销量,整个循环都是良性的。

而目前国内科幻文学则还停留在图书出版这一个层面上,并且很多出版社在其宣传投入上不肯花费时间和金钱,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读者对优秀科幻读物充满渴求,出版社在科幻图书上的收益相当低。

《三体》意外走红,让一些影视公司对科幻作品产生了兴趣,在影视制作技术的难度又吓走了不少人。也有影视公司在关注《红蚀》,不过墨熊表示:“再过10年,随着影视技术制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慢慢培育成熟,我相信中国科幻文学的产业链会得到完善。”

本报记者 邢虹

起步早,梁启超写过、鲁迅译过;发展慢,长时间“冬眠”——

南京日报社主办 南京日报总编辑:王嵬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30 社址:南京市龙蟠中路233号 南京日报信息热线:4008885998 新闻热线:025-84686110

南京日报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站法律顾问 苏ICP证030173号

标签:小说 三体 刘慈欣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