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书法家吴振立:对“表面价值”时时保持警觉

2012年02月21日 07:05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储笑抒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就住在南京外秦淮河畔的一个小区里,日常生活简单平常,吴振立先生却有着较之普通人不同的内心世界。这位今年68岁的书法家对他称之为人生“表面价值”的名与利时时保持警觉,执著于艺术之路的不断探寻,历经艰辛,痴心不改。

早年成名,1986年书法作品获全国大奖

吴振立祖籍江苏连云港,抗战时期出生于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定居南京。1964年,他被下放南京溧水农村,一待12年,除了当过一段时间的中学语文教师,其他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种田、放牛、养猪以及开山炸石头。艰苦的环境和贫乏的文化生活让吴振立迫切需要一种精神寄托。他选择了书法,从此不离不弃。

1976年,吴振立随返城大军回到南京,被安排在一个商业部门的仓库里工作。劳动之余,练字更勤。1977年暮春的一个下午,经朋友引荐,他带着用毛边纸临的米芾《多景楼诗》前往拜望林散之先生,林老评价:“力量圆转通透,不死学古人,知道用笔。”深受鼓舞的吴振立自此更加用功。

1986年,吴振立所书李白诗《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获得一等奖,名声大振。

中年变法,作品退步让朋友“痛心疾首”

沿着获奖时的风格,他又写了若干年,慢慢地,吴振立感到过去追求表面华丽的书写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内心的需要,痛下决心创新求变。1994年,吴振立50岁,为了有更多时间钻研书法,他毅然选择内退。

属于自己的时间是更多了,但书法创新谈何容易。“有很长一段时间,有些朋友对我的书法评价不高,甚至于‘痛心疾首’。有的朋友甚至直言相劝,建议我回到从前的书写风格上去。”这是吴振立对那段痛苦时光的回忆。一天天、一年年的寂寞探索、内心苦闷,就浓缩在一句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艺术风格在蜕变的过程中,肯定有一段时间是不被看好的,我不能因此放弃自己的追求。”他这样鼓励自己。

天道酬勤!数年之后,他以新的艺术风格、新的艺术高度站立在世人面前,获得了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著名军旅书法家、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创作室主任吴国平先生说:“在独特性上,吴振立这一代书家堪称当代的楷模……几千年来中国的书画家们苦苦追寻、代代蕴积的人文精神,是书法这门艺术安身立命的资本,也是它最主要的魅力所在。然而,当代审美却对此采取无足轻重的态度。而在吴振立们身上,我感受到了这种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存在。”

拒绝浮躁,强调书法家也要勇于担当

吴振立在书法艺术上不懈追求,也算“其来有自”。他说,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半生行走于社会的底层和边缘,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作为一名书法艺术家,他的担当就体现在自觉拒绝浮躁及名利的诱惑,沉心静气,通过追求书法艺术的更高境界,达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时至今日,他仍然很少参加不必要的社会活动,空闲时喜欢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回首几十年的经历,他悟出其中有哪些事很有价值,哪些是看起来有价值其实并没有价值,即林语堂所说的“表面价值”。

“‘寻佛则佛不在。’只有忘记了名利与竞争,精神上才能获得自由,才有可能与灵感不期而遇,创作出无愧于后人的作品。”他说。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吴振立 表面价值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