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鼹鼠之父”走了,童年记忆长存

周冉

一座黑色梯形土堆出现在地面上,稚嫩的童声尾音上挑喊着“hello”,手中的小铲子上下翻飞,三下两下一条运河就大功告成;寂寞了就堆个雪人,和他翩翩起舞;瞌睡了就丢一颗种子,不停地浇水;种子发芽长高,钻入云间,顺着它爬上去到月亮上睡觉……这是一部线条简单,色彩明丽的捷克动画片,是上世纪80年代无数中国孩子的童年伙伴,动画片的主人公就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鼹鼠”。

2011年11月30日,90岁高龄的捷克艺术家、插图画家和电影导演兹德涅克·米勒在布拉格去世,这位“鼹鼠之父”的离世勾起了一代中国人对童年的许多回忆。

享誉世界的“鼹鼠先生”

兹德涅克·米勒1921年出生于布拉格北郊小城克拉德诺,曾就读于布拉格工艺大学,后因参加抗议德国法西斯入侵活动而被迫停学,差点被送到集中营。 1942年起,他开始在布拉格的漫画工作室和卡通动画公司担任动画制图和导演,同时是一位出色的动画片制作人、画家、平面艺术家。

1956年,米勒受邀为孩子们创作一部动画片,但对剧本一直不满意。一天傍晚,米勒在家附近散步,被一个鼹鼠挖的洞绊倒,“小鼹鼠”的动画形象由此诞生。“于是,我告诉自己,就是它了——一只小鼹鼠。 ”

1957年,首部“小鼹鼠”动画影片《鼹鼠做裤子》问世,当即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当时的鼹鼠形象还比较拟人化,没有我们后来熟知的那么憨态可掬,片中还有捷克语的对白。后来,米勒希望这只鼹鼠可以被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所理解,他决定让自己的女儿担任鼹鼠的配音,以一些简短的惊呼或是抑扬顿挫的发音代替这些对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只小动物唯一会说的单词就是:hello!米勒的女儿也成了他的第一个观众,这样他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孩子们对他电影的真实反馈。

“鼹鼠的故事”系列图书也陆续出版,在人口只有1000万的捷克销量达550万册,是捷克最畅销的图画书,目前已在全球15个以上国家出版,有40余种语言版本。

50多年来,有关“小鼹鼠”历险的系列动画片共摄制了大约50部,影片和相关图书在世界80多个国家放映和发行。米勒一生创作了大约70部动画电影,而小鼹鼠则是他笔下最著名的 “男主角”。这只快乐幽默的小鼹鼠,吸引了全世界数百万儿童,为米勒赢得世界性艺术声誉。直到去世前,米勒还坚持在所有带有小鼹鼠形象的设计上签字。“它从未让我失望过”,米勒生前谈到小鼹鼠时说,“它让我的一生都非常快乐。 ”

鼹鼠故事记录时代但回避政治

不同于好莱坞动画旨在输出美国价值观的巨大野心,小鼹鼠的生活着实没有什么励志的元素。胖乎乎的小鼹鼠有几个邻居朋友,老鼠、兔子、鸭子、刺猬,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在小事上互相帮助,火柴、闹钟、收音机、口香糖都是片中的重要道具。小动物们每天自得其乐,就像童话里常说的,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绝不像小狮子辛巴那样肩负巨大的家族使命,也没有像《小鸡快跑》那样写满自由的标签。

但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 “老人”,鼹鼠故事的风格也并不是一脉相承的。

《鼹鼠的故事》大多是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制作的,那正是捷克高速推进现代化的时期。从60年代中期开始,鼹鼠的形象固定下来,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 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鼹鼠”系列的创作巅峰时期,1974年和1975年最为出色,总共出品了12部短片,而且部部精彩。那时候的动画片全部都是手工制作完成,其工序之复杂繁琐和今天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鼹鼠系列在整个80年代只出了四部作品,其中大多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资源及环境的忧虑,远不如70年代的轻松悦人。《鼹鼠在城市》里,大森林被人类开发殆尽,鼹鼠和他的朋友搬到城市生活。这里车辆川流不息,空气污浊不堪,楼房千篇一律。最终,鼹鼠扔掉了象征城市居住权的保护令。而《鼹鼠的梦》则是一个关于未来能源危机的噩梦。《鼹鼠与鹰》中,城市里连一棵可以栖息的树都找不到,有的只是大树形状的烟囱。在《鼹鼠和闹钟》里,鼹鼠开始根据闹钟安排生活,被折磨得疲惫不堪,无忧无虑的生活遭遇文明机器的入侵。

有人说,在任何时代,艺术作品都必然反映时代特色,《鼹鼠的故事》作为一部贯穿捷克50多年历史的超长作品,虽然或多或少地映射了一些社会问题,却显然避开了政治的锋芒,带给孩子们一份最简单的美好。

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

“鼹鼠”一词在捷克文里是“krtek”,在英文中是“mole”。这个词在媒体报道中已经成了“间谍”的代名词,如果你听到说某某国家情报局安全部抓到一只“鼹鼠”,那可不代表他们真的抓到了一只打洞的小老鼠。同样,在中国,如果你随便问一个成年人“鼹鼠”是什么?他们大多会告诉你,就是那个动画片嘛。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捷克馆内,有一面滚动播出动画片段的背景墙,其中最著名、也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就是这只诞生于半个世纪前的“小鼹鼠”。

“小鼹鼠”动画片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放映,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的作品,包括两部90年代出品的短片。中文版“鼹鼠的故事”系列图书从2003年起出版,迄今已发行上百万册。鼹鼠在中国,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是响当当的大明星,然而人们到底爱它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关于它的深情记忆——

“小时候很难才能看一次,大概类似《米老鼠和唐老鸭》一样,中央台每周只放一次,小小的我只能等啊等。 ”

“第一次见到这只小鼹鼠,是很小的时候,一本连环画《鼹鼠是个小裁缝》,是根据1957年第一个故事绘制的,那时候的鼹鼠还有只尾巴,个子很大,不会游泳会说话,片子里面长长的捷克语音调温柔极了。 ”

“念高中的时候买到这套片子的VCD,从碟店出来都是蹦蹦跳跳的。后来的几年,常常重温它带来的温暖幽默和淡淡诗情。鼹鼠并不强大,但永远那么天真善良乐观好奇,它打招呼时候的Hello,惊叹时长长的‘呀’成了我和朋友们的暗号。 ”

(摘自《文史参考》2011年12月下)

标签:鼹鼠 童年记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