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棨:歌剧复兴关键是发扬中华文化
⑤祖父曾位列川内十大名医之一,并被巴金写进了名作《家春秋》;自己本想“学好数理化”,最终却意外走上一条前后延续了整整六十年的文艺创作之路。这就是老艺术家、国内知名剧作家陆棨已经走过的81岁人生。
“现在看来,我真的很感谢当年那些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让我品味到了最真挚的农民情感。”龙年春节后,重庆晨报特别走访了这位老人,听他详细追忆那些心灵深处最珍贵的细节。说到日渐式微的歌剧,这位知名剧作家特别指出:歌剧复兴,关键还是要靠中华文化。
和阎肃一起学文艺
虽是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曹禺奖”的获得者,但陆棨却是半路出家。在陆棨看来,如果说自己在诗歌方面有些天赋的话,那也是来自祖父的影响。“我的祖父陆景庭在清代是川内十大名医之一,巴金写的《家春秋》中的罗大夫的原型就是他。”
陆棨说,受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想影响的陆棨,1948年时毅然报考了重庆大学的化学工程专业。令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不仅就此落户重庆,并且还走上了一条和化学,乃至理工科完全不相关的文艺之路。
“我是1948年入校(大学)的,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共青团西南工委和团市委办了一个文艺学习班,我也被招了进去。”在这个班里,陆棨被选为第一大队的文艺委员,而第二大队的文艺委员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老艺术家阎肃。
陆棨回忆,当年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二十多个男女队员,挤住在向基督教青年会借来的内外两间平房里。没有编制,也没有专门活动经费。”但大家都有一颗“年轻、火热的心”。
学拉二胡、打快板、说相声,学打灯光、拉幕布……陆棨至今仍记得当年热火朝天的情景。“和我一同走进这支艺术工作队、如今已是全国知名文艺家的老同学阎肃,还下腰劈腿地学跳过苏联舞!”
他们表现出的文艺创作潜力很快得到领导赏识和群众认可,并让他走上专业的文艺创作之路。
灵感源自扎根农民
陆棨坦言,自己半路出家却能小有成就,经验就是深入到最基层的农民中去。陆棨回忆,在自己过往经历中,最值得珍藏和纪念的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次下乡。“和农民一起挑粪、插秧……这样的生活给了我太多的灵感。”
以至于“走进工农兵”的创作惯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陆棨说,这才有了自己十年九上大凉山,并最终写出了反映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彝族生活巨变的《大凉山三部曲》。
在大凉山,陆棨时常和彝族同胞住在一起。“条件确实有点艰苦。”陆棨笑着回忆,尽管自己穿着鞋子,把袖口裤脚都绑紧,还是被跳蚤咬得几乎一夜没睡。正是有了这些“痛苦经历”,才有了歌剧和歌舞剧《火把节》、《我的幺表妹》和《哭嫁的新娘》的诞生。
这三部歌剧后来由凉山歌舞团和重庆歌剧院搬上舞台,不仅得到了观众认可,《火把节》还获得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最高编剧奖———曹禺奖。1984年,歌剧《火把节》的场景画面,还被制成花车,由演员们带到北京,参加了天安门前庆祝建国35周年的国庆大游行。
在陆棨看来,文艺作品的最高赞誉不是报刊评论或领导、同行的赞许,“这些,可能带给你文艺名声和地位,而最重要的应当是真正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歌剧复兴要靠中华文化
2000年从重庆市文联退休后,陆棨的创作并没停止。“退休后我学会了打字,现在评审稿、短诗,我都能在电脑上完成。”在他看来,虽然现在很少有人读诗了,但自己仍想继续下去。
写了一辈子剧本的陆棨,当然对当下的歌剧也有着自己的认识。“歌剧已经有些边缘化了,这是无法忽视的事实。”在他看来,歌剧复兴更关键的还是在于如何把中华文化和歌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结合起来。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陆棨 1931年生于北京,曾任重庆戏剧家协会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等职,现为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