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小四,你的错“他们能证明”

“围观”的专家举例说,从郭敬明的博客看,他运用语言文字的态度很随意,几乎毫无规范意识,低级差错触目可见。这显然和水平无关。《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叫樵父如何下手?”

其次,语言运用中的高频差错,在郭敬明的博客中十分集中。一些常见的易混字词,如“戴”与“带”、“副”与“幅”、“碳”与“炭”、“反映”与“反应”等等,郭敬明基本不能准确辨析。郭敬明对有些字词,似乎有点不求甚解,显示出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薄弱。《比我老的老头——黄永玉》中说,郭敬明曾受央视《艺术人生》编导组之托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采访结束后黄先生即兴挥毫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赠与郭敬明。但文中前后四次称黄永玉先生这幅墨宝为“字画”,这明显不妥。字画,通常是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的合称。如果仅仅是书法或绘画,是不能用“字画”一词的。

第三,郭敬明缺乏相关的知识,博文尽出一些不大不小的洋相。如《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说:“……我怀里的郭小呆非常茫然地望着我,像是在看一只‘蜉蝣撼树’的蜉蝣。”这里的“蜉蝣”是“蚍蜉”之误。蜉蝣(fúyóu)是一种昆虫,其成虫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至一星期左右,文学作品中常用它来比喻人生的短暂。蚍蜉(pífú),也是一种昆虫,古书上说是一种大蚂蚁。唐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后世用“蚍蜉撼树”,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量力。

本报综合

标签:郭敬明 黄永玉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