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如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专家:挖掘节日的文化情感最重要

2012年01月31日 17:26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人民网北京1月31日电 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加强节日文化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系与互动,中国艺术研究院今天召开了“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新载体 新形式 新民俗”学术研讨会。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副司长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罗微以及田青、刘魁立、祁庆富、赵书、萧放等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主持会议。

此次研讨会是继2009年2月10至1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2011年1月2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文化报共同主办的“探讨节日符号仪式、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就弘扬节日文化、创建新民俗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综合性议题举办的又一次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当代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与新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特点”等议题发表了观点,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民俗文化的发展”等内容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文化部非遗司副部长马盛德介绍说,我们在节日保护中,保护措施要得当,要把节日文化放在整体性保护这样一个范围里来进行思考保护的方式方法。非遗保护针对濒危的项目,我们有抢救性的保护;对生产性质的项目,给予生产性的保护;对一个整体的区域里面,有特定领域和文化积淀丰厚的地区我们给予保护,还有一些立法保护,我们有多种保护形式。其中节日文化,是综合性很强的重要的文化形式,所以我们应该从整体性保护这样一个角度来思考和保护整个非遗的传统项目。

作为一个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研究的学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表示,他对“新”字,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和警惕,传统文化怎么样用新形式、新载体包括新民俗?但是仔细考虑,还真的不能把新和旧对立起来,最重要的是怎么能够正确地、客观地看待新和旧的关系,同时发挥我们舆论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弘扬方面,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来解决新和旧所出现的矛盾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表示,非遗是历史,更是当今,恢复传统节日,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假期而已。而应该让这个假期更加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丰韵、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使我们整个的节日将来过得越来越好。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指出,传统节日里面都蕴藏着我们的情感。所以传统的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情感最重要的,只有有了文化情感才有文化认同,挖掘节日内涵,最重要的就要要尊重民众的文化情感。现在在挖掘节日文化内涵上,不管是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挖掘,新的没有内涵也不是。现在有些地方老打着“新”,以假来代新,甚至以假来代旧,这其实都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传统性。

自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来,承担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具体工作,不仅履行了相关政策咨询,组织全国范围的普查工作,推动理论研究,而且组织和举办了系列展演及公益活动,社会反响良好。2006年文化部等九部委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这是首次由政府举办的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规模展览,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09年元宵节开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持续了半个月,期间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国传统技艺产品展销订货会、中国传统烹饪和副食加工技艺展演、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等多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和学术研讨活动。2011年春节前夕又举办了为期五天的“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