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减 一台大戏变“小众”喜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春晚舞台上的戏曲类节目,如今风光不再。
2012年龙年春晚,只有一个戏曲类节目亮相,那就是由刘佩琦、李明启等6人表演的《戏迷一家亲》,人均表演时间仅为65秒,而这竟然还是最近四年以来表演时间最长的一次。
本报记者统计春晚30年的历史数据发现,春晚舞台上的戏曲类节目正在越来越少,如今几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这背后,是戏曲人才的大量流失和票房市场的不景气。
不过,李玉刚在龙年春晚上表演的《新贵妃醉酒》倒成了一个亮点,他将民歌、舞蹈和京剧融为一体,似乎为戏曲类节目找到了一线生机。
近年特点
节目逐渐压缩 龙年只剩一个
1983年第一届春晚,当时有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儿童演员尹宏伟的京剧表演、京剧《坐寨盗马》、京剧《空城计》、京剧《霸王别姬》、京剧对唱《牛皋招亲》等6个传统戏曲类节目。
到了2012年的龙年春晚,传统戏曲类节目则只剩下一个《戏迷一家亲》,表演时间6分30秒,该节目是由“容嬷嬷”李明启和“白三爷”刘佩琦这两位影视界的票友,及四位京剧戏迷票友大赛金奖选手完成的经典选段大比拼,而著名的戏曲演员一个也没有上。显而易见这个节目仅起到了一个点缀的作用。
而2011年的兔年春晚,戏曲类节目同样被压缩成了一个6分钟8个人的“拼盘”:一个6分钟表演时间的《薪火相传梨园情》,汇聚了京剧名家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越剧名角何赛飞和豫剧名家李树建5位演员,再加上3位小演员,平均下来每个人只有47秒的出场时间,接近历史最低值。
回顾辉煌
曾经是重量级 比语言类节目牛
别看戏曲类节目现在流落到了这般境地,当年它可曾风光一时,甚至一度比相声、小品都重要。
本报记者梳理历史数据发现,1983年第一届春晚有多达6个戏曲类节目亮相,其中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四种戏曲形式被演绎。
当时采取观众点播的方式进行表演,京剧大家于魁智、马长礼等表演了《霸王别姬》和《空城计》等名曲,加上李谷一、姜昆的即兴表演,戏曲类节目总时长超过了40分钟,远远领先语言类节目,其中还包括黄梅戏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观众也喜闻乐见。
压缩时间渐短 演员“闪电亮相”
不过自1985年以后,戏曲类节目就不温不火起来,一直保持在10-20分钟。最多的1997年也只有20分钟出头,节目数量则一般只有两三个。
自2009年以来,戏曲类节目每年就只上一个,从2009年的戏曲联唱到2012年的选段比拼,留给戏曲的时间也是越来越短,从八九分钟下降到了6分多钟,加上上场人数众多,人均表演时间被压缩得只剩1分钟上下,2012年人均表演时间65秒已经是最近4年以来最长的一次,可谓是不得已的“闪电亮相”。
戏曲类节目时长变化
单位:分
010
15
20
25
30
535
40
45
年原因探秘
人才数量下降 角儿在流失
春晚是一个综合性的舞台,也是全国范围内艺术的融合和浓缩,戏曲类节目在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变化能够从一定程度反映出戏曲整体艺术的市场走势。事实上,传统戏曲也确实正在经历着衰退的过程。
衰退之势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角儿”的流失。戏曲是以“角儿表演”为中心的艺术,不同于影视演员或者歌手的一夜成名,戏曲演员的成名路是熬出来的,当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不少京剧和地方剧种面临着人才危机,而要培养技艺高超的表演人才,需要靠老师与学员面对面的“口传身授”,但往往高超的表演技艺,会随艺人的去世而永远丢失。
1983年-2004年,戏曲剧团的从业人员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平均每年流失戏曲演员3600多人。一直到2005年,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变,在2007年和2009年,戏曲类人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补充,这两年的从业人员分别增长了1万人以上。
戏剧剧团从业人员数量变化
046810
12
214
16
单位:万人
年演出市场萧条 有人演没人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电视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
现如今的年轻人是地地道道的“网迷”,而老一辈的票友也可能已经听腻了几十年都不变的唱腔,因此,地方戏曲演出,往往是有人唱没人听,有人演没人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0年,我国戏曲剧团演出共计47.7万场,与1985年相比只增加了4300场,这还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地方戏太多 观众群体有限
中国是戏剧大国,据统计,即使不包括在很小范围内流传的小戏种在内,我国还有地方戏共计370余种。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戏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这些地方戏观众群体有限,演出难以得到市场回报,这些宝贵的遗产很多都面临着市场萎缩、专业人员流失的现象,这一点从戏曲类节目占春晚的比例就可窥见一斑。
想当年,一把胡琴,一张脸谱,一座戏台,几个演员演绎着千年间的悲欢离合,曾经令多少人为之惊叹。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戏曲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曾经带给数代人欢乐的戏曲被港台和欧美日韩的各种各样的流行艺术取而代之了。
未来展望
力求创新
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
走至绝境,力求改变方可绝处逢生,春晚舞台上的传统戏曲类节目正在经历这一过程。
本届春晚上,成名于2006年《星光大道》的李玉刚就带来了代表作《新贵妃醉酒》。作为一名草根明星,他将民歌、舞蹈、京剧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舞台上的表演美轮美奂,给了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其实在今天这个时代,特别是在年轻人一代的身上,很难再找到老艺术家们对戏曲的那种执着和崇敬,但是凡事都是在变化发展的,戏曲也不应该拒绝创新。
而流行歌曲与传统戏曲的结合往往能带来意外的效果,像陶喆的《苏三说》,周杰伦的《霍元甲》以及经典老歌《北京一夜》等将戏曲与流行相结合就创造出了别样的视听。
振兴传统戏曲必须培养观众,对于传统戏曲来说,观众是生存的土壤,票友、戏迷都必须首先成为观众而后为戏迷、为票友。
上个世纪20年代末,梅兰芳到美国演出,大获成功;2001年,奎生先生导演的《夜莺》在德国演出,结果演出也很成功。我们可以让外国人喜欢传统戏曲,为什么不能让中国人自己喜欢呢?
(注:本版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及媒体公开报道)
本版文/记者 王岗 喻德术
今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有京剧票友上台献艺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