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传承人:现在年画只能当旅游商品

绵竹年画是首批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形式。绵竹年画传承人刘竹梅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收藏绵竹年画的人,从古到今,各个阶层都有,鲁迅先生也收藏过。现在主要是成了旅游产品了。老艺人画的已经不多了。”

朱洁树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也是首批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形式。目前,绵竹年画有李芳福、陈兴才二位国家级传承人和刘竹梅、胡光葵二位省级传承人。李、陈二位老人已经是耄耋之年,主要创作传统年画作品;而刘竹梅和胡光葵则致力于以传承为基础的创新。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刘竹梅说,“现在能卖的也就是旅游产品”。

“民间艺人还有两个” 艺术评论:和其他地方的年画相比,绵竹年画有什么特点?

刘竹梅:特点有很多方面。绵竹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有起稿,刻版,印版和彩绘,但它还是手绘为主。它的线版只起到轮廓的作用,最后的完成全靠手工彩绘。

绵竹年画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法叫“填水脚”,画颜色老艺人称之为“填颜色”,因为颜色基本上是传下来的,就往印出的版画里面填。我们都是一碗一碗兑好的颜色,画到除夕,最后的时候,用剩下来的纸,剩下来的颜色,很快速地画下来。现在看来,这些不受拘束的东西反而更有艺术性,有大写意的效果。

艺术评论:年画艺人现在还有吗?

刘竹梅:民间艺人还有两个,80岁的李芳福和92岁的陈兴才。李大爷画得最好的是门神“双扬鞭”和武将“立锤”。陈大爷还在年画村工作室上班,他爱画一种“水墨”门神,叫素门神,以前过年时家中有老人去世,忌贴明艳的色彩,只贴这种不带红的门神。

他们年纪大了,名声也在那里了。10年前,陈大爷的画,也就是5元钱。现在小的50元,大的也要几百块钱一张。他们还保持着用木版印,颜色也不完全是当时的,也有一些现在的国画颜料、水彩画颜料。真正原汁原味的绵竹年画已经没有了。

2004年去世的张老先生,可以起稿,叫作画师,他有程式化的一套东西。现在这两位老艺人都是彩绘艺人,叫他们起稿,不行。而他们的孙辈只能把它们以前的样子刻下来,用老一辈传人的颜色再画,但水平都不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传下来的,因为那时候家家户户都需要年画。上世纪80年代大生产的时候,就被印刷品代替了。

艺术评论:这两位是最后一代传统方式的艺人吗?

刘竹梅:可以这样说。

“艺术家都流失了”

艺术评论:艺术家和研究者现在参与年画吗?

刘竹梅:还是少。艺术家的作品,说它是年画也可以,你说它借鉴了年画,也可以。上世纪80年代,四川出版社和美协搞创作班,组织了一批画家和艺术家来绵竹吸收民间艺术。但是现在这样的东西也卖不了多少钱,艺术家有的去画国画,有的画油画,都流失了。

艺术评论:你现在也设计衍生品吗?

刘竹梅:我们馆里曾经有一个政策,为了发展绵竹年画,大家都出去开作坊,还是搞旅游产品。我没有搞作坊,为馆里搞过几个衍生的设计。

印刷品的年画,我们上世纪80年代做得比较多。以前四川出版社在做这个事情,馆里很多人都为他们画,有一张作品卖到100多万幅。现在门也变了,老百姓的审美也变了。当时农村有几进院子,大门贴什么、二门贴什么,都有讲究的,现在城里面饭店都是防盗门了,就贴一个福字。现在省里面让大家画几张印了,就送给老百姓。我们这里根本不能弄,收不回成本。现在能卖的也就是旅游产品,礼品。

以前那种还真的需要放在博物馆,原汁原味的,现代人已经没法欣赏了。

艺术评论:绵竹年画博物馆的收藏怎么样?

刘竹梅:我们现在收藏比较多的主要是清代的版。年画在“破四旧”的时候,好多都没有了。而且那时候也不留名,也没有人收藏的。年画我们馆也有,不是特别多。

艺术评论:现在有没有人专门收藏年画?

刘竹梅:收藏绵竹年画的人,从古到今,各个阶层都有,鲁迅先生也收藏过。现在主要成了旅游产品了。老艺人画的已经不多了。

艺术评论:现在还有人学年画吗?

刘竹梅:1998年在一个实验小学,有个特长班,我每个星期都去上课,上了五年,后来不办了。后来我在四川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给他们大学生上课。

另外,每个作坊都有画工,绵竹年画如果光要填颜色是用不着太多工夫培训的。

标签:年画 绵竹 刘竹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