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毛佩琦:寻找民族身份认同 国学让世界读懂中国

毛佩琦:掀起明史热第一人

我们到访毛佩琦家,正值他远赴欧洲前夜,细问下,原来是“探亲”。毛夫人拿出“全家福”像册,洋女婿和两个混血的孙子、孙女分外显眼,“中西合璧”,祖孙同堂,其乐融融。

谈到明史,他首先强调一个字“真”。以“建文帝落籍湘潭”考证一事,47年前,时为人民大学学生的毛佩琦曾在湖南湘潭下乡种田,对湘潭感情深厚。湘潭籍一位学者凭田野调查提出“建文帝落籍”新说时,他支持他继续考证,但强调断史要讲证据要“断”到永不能推翻,才能最终定案。

“真”的基础上,毛佩琦直言: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应能辨别历史发展的方向。他所争的不是“一时之是非”,而是“万世之是非”,所追求的不是一时的荣显,而是客观真理;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同时历史也考验着他们的研究。这是尚钺老师的教导也是毛佩琦作为史学家的心声,亦一语道破历史研究之精髓。

自《百家讲坛》播出“明十七帝疑案”后,民间掀起一股强劲的“明史热”,毛佩琦也以“最悬疑”跻身《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之列。事实上,早在1988年,毛佩琦就组织撰写了《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因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而被称为第一部可供海内外华人共同阅读的中国历史,在上海、香港和台湾分别出版,至今仍为经典。

此后,毛佩琦又为一部在网络红极一时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作序并着力扶植,他也成为公众眼中最早掀起明史热的第一人。毛佩琦表示,公众因不了解而对明史有诸多误读,一提起明朝就想到宦官专政、锦衣卫横行、专制主义和社会腐败,但在他看来,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才是明史的真实写照,清朝因看到明朝制度的优越而选择了继承,事实证明,该制度也支持了清朝2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 “舟车所至,无远不届”、“东西抵日出日落之处”,在强盛时,其疆域和影响远超汉唐。

历史,大众需要通俗解读

近年来有一股通俗历史读物热,为什么?在毛佩琦看来,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重视历史。这是传统,或者说,中国人多少都有点历史癖。当爸爸对孩子说,咱们的老家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向孩子讲述了历史。大多数人都以知道点儿老辈子的事为荣,以知道历史上的事为荣。在民间,能历数历史掌故的,常会受到人们尊重。这是我们特有的民族品格。对于历史,民众需要通俗解读。

毛佩琦认为,百姓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套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伦理意识和感情寄托。对于大众而言,和象牙塔里的史学著作相比,他们更愿意倾听和相信草根们对历史的解读,这不仅仅因为草根所使用的语言和解读方式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更因为大众与草根写手在感情上更为亲近。他们潜意识中认为那是自己人,说自己人的话。由此,在不脱离学术规范的条件下,毛佩琦寻找到了适合大众理解的语言形式,并把遥远神秘的历史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他撰写的文章《历史,民众需要通俗解读》即指出,要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历史是什么,这是史学家的责任。

毛佩琦告诉记者,如今许多人把阅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通俗易懂的历史度为当成一种时髦。热爱本民族的历史,追述自己的来源,正是大众对民族身分的集体认同。认知和理解自己的历史,认同自己的民族身分,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有利的。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