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该如何呵护历史名城的“五脏六腑”

赵中枢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是有一定文化身份的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同样很重大,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至少要有两处历史文化街区。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或许可以算作历史文化名城的“五脏六腑”。它是一座名城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亮点或者特点,应当好好保护和珍惜。

从历史文化名城 认识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城这位有身份的人,由于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的不同特点,表现出不同的外貌,从而便于人们去识别她。比如说到“泉城”,人们会想到济南;说到“高原名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拉萨。北方平原地带的名城多数中规中矩,遵守礼制;南方或者处于山地之中的名城则更多体现因地制宜。“千城一面”的问题在名城中表现并不明显。

作为名城的外貌,城墙、护城河等构成名城城区的外部,或者可以称之为皮肤,而城楼则是皮肤上突出的部分。名城这位有身份的人与我们正常的人是有感应的。北京城墙被拆除时,梁思成老爷子说这是扒他自己身上的一层皮。当然,名城的皮肤也可以有别的质地,或如自然的河流、丘陵、绿地等等,可以是组合体。丽江城没有城墙,但是皮肤还是有的,是用别的质地材料替代的——基于丽江的文化基因而形成的质地。丽江历史上的统治集团木府认为,在“木”字上加一个方框(城墙),就变成一个“困”字,如果“木”被“困”,那么丽江这个名人的发展就会阻力重重,还是换个皮肤为好。

相对于人的五脏六腑,名城的“五脏六腑”——历史文化街区同样具有功能性,与人体不相同的一点是具有可视性,或称为可通达性。谁来完成或者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性和可视性?答案是生活在街区内外或者名城之外的人,在本文中可以称为细胞人。比如平遥(包括其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促成其功能性和可视性持续发挥作用的有平遥人、山西人、中国人、外国人,当然,关系最密切的是平遥人。看人先看外表,深入了解后才会知道其特点和能力,历史文化街区也一样,先看可视性,再看功能性。

历史文化街区的可视性可以等同于身份认证的标准

什么样的街区可以称为历史文化街区?它应当具有如下的条件:一是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二是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三是历史文化街区用地要有一定的规模,面积太小,无法体现风貌的特点;四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一般传统风貌建筑的用地面积达到建筑总用地的60%以上。

从以上条件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与一般城市的街区并无二样,只不过在构成要素的比较中相对优秀而已。就像人们竞聘飞行员,或者考研读博,需要一些特殊的能力一样。

历史文化街区的可视性特点通常包括遗存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

遗存的真实性这一点往往会被人片面理解为“历史上最重要的遗存才是真实”,实际上,历史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真实性就是历史延续至今天的、实际存在的物质遗存。不论是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还是一座城市,有些遗存存在于地下,在地表上看不见,但是确实是存在的,就像地层一样体现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另一种片面的看法是认为昨天是历史,今天是不是历史不知道,昨天重要,今天就可以忽视。特别是对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城市建筑历史,重视程度不够,这种看法的后果是会造成历史的空白。试想,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当然也包括历史城市),没有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城市建筑,没有当时的文化传承,我们的街区就会存在断层和缺憾。换一种说法,祖辈存在,父辈存在,我辈也存在,因为我辈明天也会变为父辈。

风貌完整性也是见仁见智的说法,定义一个量化的标准十分困难。首先是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定的规模,在这个范围内的建筑物和环境要素相互关系,看起来要比较协调。中国历史文化城市包括其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以平面布局的合理安排见长的,比如以四合院为基础而组合发展成的街区,是众多历史文化街区的成长形式,当然也有另类,如上海外滩,那只是少数。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整体高度相对不是很高的现实中,每个建筑有高有矮,有一些细小的差别,正好体现出可识别性与多样性,共同组成一个视觉相对完整的区域。

五脏六腑可识别性表现在组成要素要相互尊重,邻里关系良好。简单讲有三个方面,就是体量、高度和色彩。体量尤其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以院落来说,是实虚相间的。如果一座建筑体量占几个院落那么大,并且完全实体,对周围建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高度也是一个问题,一个高层建筑位于相对较低矮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中,可以称作“鹤立鸡群”,不好说是协调。如果体量和高度都很大(指的是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新增的建筑),那么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体量和高度都很大且数量也多的建筑群,就会改变历史文化街区本身的特点和秩序,使其丧失尊严。比如,现在由故宫向东南方向望去,高大建筑群对于周围街区的影响十分明显。色彩的问题不用多说,历史文化街区中到处张贴的广告、招牌,如果不加以规划管理,就会影响街区主体,造成视觉污染。

与人类似,历史文化街区干净整洁,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人也会有头痛脑热,需要看病求医。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清扫街道,加强绿化,治理河渠,其中的房屋建筑也需要更换部件,或者翻修。说历史文化街区中什么都不让动就是保护,就是真实,就是保持了原貌,这是完全不对的。什么都不让动的状态是不存在的,人都在成长,岁月在流失,一切都在变,不动是不可能的,因为大自然在动。如果人为地不让动,历史文化街区就会变成脏乱差的代名词,不是保持了原貌,而是失去了尊严。

我们说不变是相对的,为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身份或者可识别性,一定不能大拆大建。按照吴良镛先生的说法,“历史文化街区中推倒重建最经济,但是推倒重建就彻底割断了历史,割断了文化,是万万不可取的。”大拆大建就是伤筋动骨,就是心脏大手术,不仅是影响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外貌,而且伤及健康,断不可取。有的地方打着保护文物古迹的旗号,把历史文化街区拆成只剩几栋孤零零的房子,历史风貌基本不存,这是十分错误的。历史文化街区不能大拆大建,也不能一点不动,因此,适宜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方法。这个方法一说大家都明白,但是做起来,每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不同,具体的措施也会不尽相同。

历史文化街区的 功能性值得重视

心脏用于血液循环,肺用于呼吸,其他脏器官各有功能,互相联系并且互相补充。五脏六腑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功能性。历史文化街区的外貌受到损伤,表现为失去可识别性,变得不认识了,这一点大家都不愿意看到,也容易看到这种变化。但是如果功能出现了问题,那麻烦就更大了。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位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只剩下土墙残垣和城中的街道陌巷,变成了遗址,供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因为它失去了城市的功能。

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性表现在生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更简单地说,在于建筑和人两个方面,为了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建筑的功能也要不断完善。

先说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要修缮不要拆除(与风貌冲突的建筑别论)。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性也就是活力所必需的。条例特别加上一个限制词叫“必要的”,就是说因为历史文化街区本身的身份特征要求,不能把现代生活中所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放到历史文化街区。原因很简单,历史文化街区只有几公顷的范围,空间有限,空间中的萝卜差不多把坑都占满了,要增加大量基础设施,只能拔掉许多萝卜,而拔掉萝卜这件事本身是有限制条件的。另一方面,如果把基础设施比作营养,太多的营养品也会造成历史文化街区消化不良。比如,如果在历史文化街区引进大量的交通,其后果是路越宽车越多,车越多路越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状况是数量不够,质量太差,欠账太多。政府有责任投入财力物力补还欠账,这不是面子工程,因为好多管线埋在地下是看不见的,但是这是为当地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做的实事,值得努力去做。

再说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居民,也就是本文中比拟的细胞人,他们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所在,是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组成部分,是文化遗产的使用者和主要传承者。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则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见古更要见今,要以人为本,保护的目标就是让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性增强,让其“活”得更潇洒,更有性格。

改善基础设施给居民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外部的条件。居民在自己的院落与房屋之中,完善功能、追求现代化是自身的需求,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技术引导,比如,煤气管道从街巷连接到住宅之中、庭院之中的事情等等。居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才会有心情领略历史文化街区特殊的风情,进而去保持这种品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才会走向良性循环。

有的历史文化街区打着改善居民基础设施的旗号,打着旅游发展需要的旗号,强制迁走原住民,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希望这种做法不再继续,让五脏六腑保持长久活力。

(作者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名城规划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